第785章 川省油田(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款單發中型戰鬥機需要一臺可靠的大推力小涵道比發動機。
目前參與競爭的,除了東昇重工的“黃河”小涵道比發動機,還有國內某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的渦扇10。
當初渦扇10就是為了這款戰鬥機上馬的,原本應該是名正言順。
跟“黃河”一樣,渦扇10採用了CM56發動機的核心機,也就是通用電氣F110發動機的核心機——包括高壓壓氣機、燃燒室、高壓渦輪。
這是一款成熟且先進的設計,但是他們畢竟沒有像東昇重工一樣,拿到一臺完整的F110發動機。
在發動機其他部分,如風扇、低壓壓氣機、低壓渦輪和滑油系統等,只能根據已有的經驗自行設計。
後來透過引進蘇27,得到了AL31發動機,渦扇10又借鑑了AL31的低壓壓氣機、低壓渦輪、滑油系統的設計。
可是美國的發動機轉子順航向――就是坐在飛行員的位置看,是順時針方向旋轉的。
俄羅斯的發動機順航向看是逆時針旋轉的。
像F110、AL31這種小涵道比航空發動機,壓氣機和渦輪轉速動輒都是幾千上萬轉。
渦扇10的技術難度一下子高了一個量級,而我們的技術積累又不足。
加上AL31的滑油系統本來就存在嚴重缺陷,我們的高壓渦輪葉片也始終達不到美國的水平。
渦扇10一直沒有成熟,這才給了東昇重工機會。
“他們最近有什麼進展嗎?”楊東昇問。
東昇重工的王副總笑了笑,“仍然在想辦法換更好的軸承解決問題,他們用了我們的軸承發現不行後,正在想辦法從德國進口相關產品。還有人想透過降低壓氣機和渦輪轉速解決問題!”
“不能把勝出的希望寄託在別人技術無法突破上,關鍵還是我們自己要進步,儘快完成全許可權數字式發動機控制系統,跟他們拉開技術差距!”
傳統的航空發動機液壓控制系統主要依靠凸輪的空間曲面來完成,製造成本高,控制精度有限。
全許可權數字式發動機控制系統則是把感測器輸出的訊號,轉換成數字訊號,處理後,再經過數模轉換和功率放大,驅動各種執行機構工作。
控制精度相比液壓控制系統提高了一大步,可靠性和通用性也更強。
目前世界主流的航空發動機都採用了全許可權數字式發動機控制系統。
但是我們的航空發動機技術,跟國外相比差距實在有點大,目前還沒有一款航空發動機採用全許可權數字式發動機控制系統。
東昇重工雖然得到了一臺完整的F110發動機,可以借鑑西方成熟的設計和佈局,但是晶片裡的資料他們導不出來,很多東西還得自己摸索。
那架單發中型戰鬥機在空中飛了二十來分鐘之後,穩穩的降落在跑道上。
工作人員跑上去對飛機進行檢查!
“楊總!”
楊東昇正準備離開,忽然聽到有人喊自己。
轉臉一看,只見一個肩膀上頂著松枝的人正在衝楊東昇揮手,正是上次去長安,看楊東昇的無人運輸機的那位。
他旁邊還有一個看起來四十七八歲的中年人。
“楊總,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蓉城飛機設計研究所的郭所長!”
“郭所長,你好!”楊東昇主動伸出手。
“楊總,幸會,幸會!”打過招呼後,郭所長就迫不及待的道,“聽說東昇重工正在做無人運輸機,不知道發動機是否單獨賣?”
蓉城飛機設計研究所正在研發第一款國產“察打一體”無人機。
東昇重工為支線運輸無人機研發的125千瓦活塞式重油航空發動機,不但功率合適,也適合他們這款無人機中低空、軍民兩用、長航時的定位。
“當然!”楊東昇沒有拒絕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