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不知道多少物理學家夢寐以求的一項發現!

對量子力學的研究,是目前物理學界的熱點。

之前,科學家僅在量子霍爾效應上的研究,就已經拿到了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在零下271.65攝氏度,18萬高斯的強磁場下,發現了整數量子霍爾效應,獲得1985年諾貝爾物理獎。

1982年,美國物理學家霍斯特·斯特默、崔琦和羅伯特·勞克林在更強磁場下研究量子霍爾效應時,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獲得了1998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東昇忽然明白,發現石墨烯並不是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在石墨烯材料中發現室溫下的量子霍爾效應,這才能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EMBA再次上課,大衛·韋伯一點也看不出來異樣。

老實說這傢伙的課講的還真不錯,但是對於這傢伙的話,楊東昇要是敢信,絕對會掉進坑裡。

下課後,班長接了一個電話,然後看向楊東昇,“東昇,冒昧的問一下,你們公司那個徑向精鍛機技術指標是真的嗎?”

徑向鍛造是指垂直於軸心中心線方向的一種鍛造技術,這種鍛造裝置特別適合用於加工實心或空心長軸類零件。

工作的時候,坯料不斷旋轉,分佈在坯料圓周方向的多個錘頭,對工件進行快速、同步鍛打。

“當然是真的!不過你們公司應該用不到徑向精鍛裝置吧?”楊東昇道。

班長向四周看了看,見沒人注意他們,這才道,“我一個一起長大的兄弟,上次在西郊賓館跟你一塊開過座談會,也是參與國產新型坦克改進的單位之一,他們本來想買奧地利的徑向精鍛機,外匯準備好了,價格也談好了,可是奧地利方面沒批准!”

徑向精鍛是由奧地利人首先提出的, 並且長期壟斷這一技術。

徑向精鍛不僅可以用於民用裝置生產,還能用於軍工,製造槍管、炮管。

由於徑向鍛造的一系列優點,可以在鍛造過的材料內部形成細晶組織,大幅提高材料效能。

經徑向精鍛技術製造的槍管、炮管,可以大幅度提高壽命、膛壓。

蘇聯的坦克炮口徑普遍比西方坦克大,重量也比西方重,但是各項指標卻全面低於西方,一方面是材料不如西方,另一方面就是買不到奧地利的徑向精鍛機。

奧地利雖然號稱中立,但是他們的徑向精鍛機可以向西方軍工企業出口,就是不賣給蘇聯,當然也包括某國軍工企業。

“我給你交個實底吧!”楊東昇向四周看了看,“我們的裝置其實比奧地利的先進!”

奧地利那家公司本身就是一個只有四五百人的小公司,徑向精鍛機只是他們的其中一項產品。

前幾年,被楊東昇挖走了核心工程技術人員後,他們的產品質量已經大幅下降,研發能力已經停滯數年。

上午的課程結束,楊東昇走出教室,保鏢小李正站在車門口不斷張望。

楊東昇上車後,小李忙道,“楊總,不好了,北邊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