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一開始還很高興,沒想到這麼輕鬆,就完成了楊總的任務。

但第二天來的人有增無減,然後是第三天,第四天……

九十年代,正是全國第一輪下崗潮。

當孩子上不起學,老人看不起病,肚子餓的咕咕叫的時候……什麼鐵飯碗、金飯碗,碗裡沒有飯,要碗還有什麼用?

最後就連劉健的師父,都拎著兩瓶酒上門,希望劉健能把他的兒子,帶到順河的機械廠工作。

其他幾十個回到礦山機械廠的工人,也受到了差不多的待遇。

劉健一臉緊張的看著楊東昇。

這幾百人的命運,可全在楊東昇一念之間。

聽完陳志麻的介紹,楊東昇沉思了一陣,撥了一個電話號碼。

“志剛,嗯,我回來了!這個年過的怎麼樣?給你說個事,年後我就準備上楊馬街二期工程,財務部要做好準備。”

楊東昇放下電話,劉健衝楊東昇深鞠一躬,“楊總,我代表礦山機械廠幾百口子職工,謝謝你!我們商量過了,只要您願意用我們,我們可以接受工資減半!”

“工資減半,為什麼要減半?”

“這不是……”

“劉健,如果廠子規模擴大後,工資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那就是你的失敗,也是我的失敗了!”

工資減半,而且是他們自己主動提出來的,楊東昇順水推舟,固然是可以趁機省下一大筆支出,但是楊東昇不願意這麼幹。

後世,經常能在網上看到這樣的雞湯文:一個鏡架,瑞士的工人能耐心打磨30天,我們國家的工人雖然在技術上可能不輸他們,但卻很少有這樣的工匠精神。

楊東昇真想噴他一臉。

瑞士工人會花30天打磨一個鏡架,是因為他打磨一個鏡架,老闆就能給他開一個月的薪水。

中國工人打磨一個鏡架,老闆只給開3小時的薪水,你憑什麼讓人家花30天打磨一個鏡架?

總有些人,在那無病呻吟的問,年輕人為什麼情願去送外賣,也不用不願意進工廠?這樣我們的製造業還有明天嗎?

送外賣掙的更多,房價那麼高,醫藥費那麼貴,你憑什麼讓人家,放著工資高的不去幹,去下車間?

何況楊東昇現在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錢了。

東邊日出西邊雨。

投資別人的工廠不成,楊東昇沒想到自己這邊倒開花了。

當然這些人楊東昇也不會全要,他要的是真正能幹活的人。

面前的人三十八九歲,戴著一副厚度足可以防彈的眼鏡片,頭髮油的簡直可以炒菜!

此人是礦山機械廠的技術科副科長劉康,同時他也是劉健的弟弟。

雖然是副科長,但卻是正兒八經的正科級,劉康是長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博士。

原本他是不準備來的,他有個大學同學在南方某廠工作,已經多次請他過去。

劉康已經答應了下來,準備過了年就去南方,今天他是被劉健硬拉過來的。

“我聽劉健說,你參與過礦山機械廠的挖掘機專案?”

“是的!”劉康點點頭,“挖掘機專案,我從頭到尾都有參與。”

“那我就開門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