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龐大的戰爭機器(第2/2頁)
章節報錯
旗下包括的產業之廣,鏈條之長,是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望其項背的。
其前端產業鏈,便包含了機械鑄造、化學實驗、汽車組裝、航空研發、道路運輸、石油煤炭、水泥混凝、河沙基建,輪到後端產業鏈,才是槍炮彈藥、坦克飛機、艦艇發動機等等製造工廠。
這麼長的流程,導致軍區成為了一個龐然大物。
連高速公路,鐵路,城市建築,乃至紡織工業,服裝工廠,甚至電視工廠都是軍區名下。
軍區的產能和勢力,遠遠的大於地方。
士兵比農民還多,參與軍工建設的,遠遠超越經濟建設。
到了80年代末,經歷阿富汗戰爭的需求刺激,蘇連的軍工產值,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
近75%的科學研究和實驗設計,都和軍事工業綜合體有關。
全國三分之一的居民,都圍繞著軍工企業生活。
地方上,可憐的產能,全都為軍隊提供物資。
一旦爆發大戰,戰爭機器全力運轉,國家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會牽連進這個戰爭機器當中,達到全體總動員的目的。
整個國家,就是一個龐大的戰爭機器。
而遠東軍區更是其中翹楚。
前蘇連16個軍區,遠東軍區在規模上排行第二,戰鬥力排行第一。
不僅有100萬以上的陸軍,還包括整個太平洋艦隊,以及一半以上的戰略火箭軍。
整個遠東軍區,以戰爭為使命,商業極其匱乏,除了石油之外,只有保底數量的紡織工廠與食品加工,掌握在地方當局手裡。
其餘的大型工廠,值錢的產業,全都掌握在各大集團軍名下。
而蘇連解體之後,和平演變,這些龐大的軍工企業,變成了一連串的噩夢,缺乏軍火訂單,拖了幾年的軍工企業,處在全面改組的階段,工人們不知道多久沒發過工資了,淪落到吃樹皮,嚼草根的境地。
比尼古拉還慘!
按歷史的程序來看,遠東軍區將在未來的5年當中,完成軍轉民的全部過程,耗費了20年時間,也沒能恢復昔日鼎盛。
這些拆下來的裝置,絕大部份以廢鐵的價格就賣掉了。
如果能參上一腳,這中間的利潤簡直難以估量。
而對方的真實目的呢?
話說得好聽,協助對方建設遠東,可遠東有多龐大?其幅員面積600萬平方公里,英德法意曰,再加上整個北歐都沒有遠東面積大。
想要建設遠東,其難度不亞於獨立建國。
厄國未來的二十年,可憐的內銷能力更是個笑話,以林嶺東的談判能力,哪怕賺了錢也帶不走,盧布已經一文不值,到98年徹底廢棄,除非能投資石油,其他的沒有任何意義。
他們的真實目的,說白了,只是摧毀對方的核心產業鏈,讓遠東軍區失去最底層的鑄造能力,再將四大企業賣掉,對方就會拍屁股走人。
看林嶺東光是冷笑,卻不說話,蘇希霍夫沉不住氣了,開口問道:“你覺得怎麼樣,有興趣參與我們的計劃麼?”
林嶺東仍沒說話,看了一眼巴爾擎夫。
他相信,對方也是心知肚明的。
果然,巴爾擎夫對他微微一笑,輕輕點頭。
林嶺東這才說道:“安全呢,誰能保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