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八門奪海,一口通商(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這夢幻的背後,也有極大的缺點。
水文太複雜了。
各航道深淺不一,疏浚的情況不一,深的深,淺的淺,船支吃水深一些,就極容易擱淺。
外國的船支,想要到廣州腹地,必須要僱傭當地的“引水人”領航才能進去。
到滿朝時期,清廷閉關鎖國,決定,只保留一口經商。
按水文來說,上海肯定是最合適的,一根腸子通那啥,經長江黃金水道,從宜賓一直能航到上海,枯水期也能航到重慶。
但很快被否決。
長江航道太過優良,不光船舶通航,連軍艦也能通航,二鴉之後,老英的軍艦就曾開到重慶,炮轟萬縣。
廣東就很合適。
水文複雜,也有複雜的好處,大型船支進來容易,出去難,在山周圍架設大炮,射程之內遍地真理,易守難攻,也方便收稅。
1745年,乾隆下令,關閉四大出海口,僅留廣東一口通商,二百多年貿易積累,經商的理念深刻到骨子裡。
到了改開時期,廣東還保留著大量的古舊船支,因毗鄰港澳,又是第一個開放的,大型的外商船支來了之後,需要大量的小船分發中轉,精明的廣東人購買老舊拖輪,漁船改裝,掛靠在輪渡總工會與海員公會名下,就可以跑船掙錢,短短几年時間,珠江出海口船帆成堆,遇到夏秋兩季航運旺季,船舶進港後,連掉頭都難。
這些船,很多還是木頭做的,安全事故也是層出不窮。
這種情況,當然要大力整頓了。
92年,改開的步伐加快,各地區航運公司各自為政的局面紛紛打破,華外運,華遠洋,華外長航,招商輪船,四大集團相繼成立,接管內港外港,大力發展第三代集裝箱港口。
老舊的拖輪還有什麼意義?
捋了一陣,林嶺東笑著便說:“整頓不是更好麼,能掃清底層競爭,這些老舊的船支早就該淘汰了,你不如加大投入,搞幾艘集裝箱船,用外資進入,搞不好是個機會。”
林正遠退意已決,擺手道:“沒戲了,現在都是國企當家,船造得又大又長,跟他們怎麼爭?沒前途的事情我不願幹,再說這所有權的歸屬,搞得我頭大無比,還有半數的船,我正想辦法回購,能不能拿回來都還兩說,搞什麼搞?”
“不搞了,堅決不搞了,我現在就想開礦,現在的港島老闆都在往鋼鐵上轉。”
林正遠悶了一口黃酒,語氣也有幾分老辣。
“你要永遠相信政策,只有上級鼓勵的才能掙錢,上級不鼓勵的,千萬不要死鑽牛角尖,現在大搞鋼鐵,國家要發展鋼鐵強國,大家都要出一份力,現在的時機正好,鋼鐵准入的口子放開,你不用多想,把錢騰出來,跟我去湖南開礦,廣東建廠,保你三年就大變樣。”
林嶺東仍是搖頭:“你這思路有問題,鐵礦這一塊兒你別想了,採鐵不如採煤,去山西搞煤礦還可以考慮考慮,鐵礦我是堅決不投的,品位太低我沒興趣。”
林正遠也是頗為光棍,摳著腦門兒想了一下。
“山西也行,可以去河北發展,以現在的價格,拉到湛江也能掙錢,咱們合股兩百萬,過去搞一搞怎麼樣?”
林嶺東本來是隨口一說,山西那地方開煤礦,誰都知道能掙錢,可一般人敢去麼?
不敢,對吧!
投資不過山海關。
可林正遠不一樣,這老傢伙頭可鐵了。
有他主事,未嘗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