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這方面,美蘇發展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

蘇聯,死磕電子管和類比電路,認為這東西穩妥耐操,結實耐用,並將電子管做到了極致,並將電子管的功率發揮到了極致,蘇軍的電子管米格25戰鬥機,其雷達的輻射功率,可以在1000米之外震死兔子。

在地面維護時,雷達都不敢開。

一旦開啟,就像個高頻微波爐似的,可以將地勤人員耳膜刺穿,隔得近的當場震死,永久腦損傷,隔得遠的也會當場震暈,劇烈腦震盪。

而西方,則向著電晶體轉型,研發數位電路。

其結果呢?

蘇聯的東西確實彪悍,在軍工上做到極致,航空航天都很可靠。

可民用上呢,傻大笨粗,在精細化這一項,被歐美甩出八千里遠,運算能力也嚴重不足,蘇聯產的電視機,也全是電子管做的,功率大,耗電大,發熱量還其大無比,放在家裡就是個火爐,還不定時爆炸,很難創造出經濟價值。

蘇聯的經濟衰退,一個是阿富汗戰爭被拖住了,第二個,是最大的油田採空了,又連續遇到石油危機,失去了換匯法寶。

另外一個,就是半導體這一塊兒,嚴重滯後,在七八十年代半導體狂歡時代,美國靠著矽谷創造了海量財富,步入了個人計算機時代,工業化控制精細無比,高度自動化,連華夏這邊,出口電視機都賺得盆滿缽滿,積累了海量外匯。

蘇聯卻毫無作為。

點錯了科技樹。

8090年代,在科技上被美國遠遠拋開,再無競爭之力。

走錯一步,抱憾終身。

而電晶體離不開“矽”。

工業化時代拼的是“碳”。

電氣化時代拼的是“矽”。

其他的通通靠邊站。

林嶺東點頭道:“上游產業鏈,印度的單晶矽產業,發展怎麼樣?有沒有單獨的冶煉廠家?”

安娜:“怎麼,你想做單晶矽嗎?”

林嶺東也不隱瞞:“沒錯,我打算在科盧馬杜,建一套無塵生產線,需要採購大量的單晶爐,全套技術,人才,或者收購一家企業也可以,有辦法幫我搞定麼?”

單晶矽又叫種植金屬,難在生長提純上,9個9的純度,意味著10萬個矽原子當中,才會摻入一個其他的原子,對工業精度有著變態般的要求。

林嶺東還沒自大到,能夠自己研發。

只能花高價購買。

安娜想了一下,搖頭道:“可能要讓你失望了,我知道你想做什麼,你是想模仿臺積電,發展晶圓代工?”

出乎意料,跟安娜對話,竟讓林嶺東有種茅塞頓開,頻頻暗爽之感。

“對,我想的就是這個,現在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如此迅速,晶片的用量大增,長流程的企業已經行不通了,必須要合理分工,這一片肯定要單獨脫離出來的。”

安娜:“算了吧,我勸你最好打消這樣的想法,做晶圓代工需要sram生產線,這些技術,只掌握在荷蘭的菲利普公司手裡,臺積電能拿到只是巧合而已,目前菲利普的營收良好,你沒有可能再拿到代理授權。”

“噢?”林嶺東:“此話怎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