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矽,完美半導體(第2/3頁)
章節報錯
下車,入目是一片連綿高大的鐵皮廠房,廠牌上十幾種語言的文字註釋,圍牆鐵門,穿著各異的勞工往來穿梭。
安娜坐的後面輛車,看見裡維斯和林嶺東兩人,笑著說:“你們相處還挺不錯呀?”
裡維斯強裝笑顏。
阿尼爾,烏代,柯伊拉拉,站到身後。
林嶺東點頭:“還不錯,我們聊得很愉快,這什麼地方?”
事實上,安娜提前給了一份簡報,可林嶺東太忙,沒時間看。
安娜抱著小包:“門格拉電子產業園,班加羅爾最早的電子產業園區,佔地2000多畝,總共300多家公司,主要生產分立元器件,電容,電感,電位器等等,電子管和光電感測器之類的,分包下游產業鏈,比較分散,基本上所有的元器件都能找到,也有少部份idm企業,莫杜爾電子廠就在裡面。”
莫杜爾電子廠,130萬美元這家,產品拉稀,擁有40臺單晶爐,廠子有20多年曆史,相信人才還是挺多的,尤其是單晶矽這一塊兒,林嶺東很感興趣。
“行吧,進去看看再說。”
產業園歷史悠久,修建於1978年,20年風吹雨打,鋼鐵框架,鐵皮篷房已滿是鏽跡,車輛與勞工穿梭,人流如織,豪不設防。
安娜帶了部模擬電話,摩托羅拉的大哥大,撥通之後很快來人,幾個企業主一樣的傢伙走了出來。
僅他們這個程度,還無法結識裡維斯這樣的大佬,只是畢恭畢敬的打了招呼,就帶進廠子裡去。
10分鐘之後,來到一處磚混建築,頭頂上不再是鐵皮篷房了,厚實的混凝土封頂,主體建築是兩棟三層高的廠房,廠區大門被圍牆封了起來,鐵皮大門也是鏽跡斑斑。
第一棟建築,是產品的組裝和封裝車間。
林嶺東掃了一圈兒就沒興趣了,這間工廠,連光刻機都沒有,其領導人赫里尼克,最早是搞電子管的,主攻軍事通訊裝置,國防,雷達,導航,大功率真空電子管搞得不錯,員工最頂峰時,達到了700多人,也曾有過輝煌,可自從80年代蘇聯倒下之後,電子管沒落,就逐漸垮絲。
前幾年,才向電晶體轉型,投資300萬美元,在電子產業園投產新廠,新建了無塵車間,搞來40臺單晶爐,開發各種半導體器件。
可技術賊拉胯。
林嶺東問了一下,他自己都算門外漢了,可對方更加門外漢。
只能做類比電路,諸如定時器,溫控晶片,電相控制,濾波晶片,掃頻晶片等等,手繪電路圖,產品也侷限於功放機,洗衣機,電視機配套,這都是他以前的裝置直接拉過來,又舊又破,工業自動化都談不上了,因為他們連微控制器都不會。
這就是個典型的,轉型失敗的產業。
做電子產業,人才,極其重要。
人才的重要性無比重要。
一個關鍵性的人才,技術核心,遠見卓識的領導,才是企業的生命力。
1987年,中國深圳,一個43歲的國企高管,由於工作中的決策失誤導致公司損失200萬,作為當仁不讓的背鍋俠,這個倒黴的中年男人被公司裁掉。
面對人生需要推倒重頭再來的巨大打擊,這個男人並沒有就此落魄,而是籌集了兩萬塊,在深圳一間出租屋內,建立了一家以代理港島公司生產的交換機為主業的公司。
這家公司,就叫華為。
而同樣是1987年,一個55歲的中國臺灣老男人,作為美國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的第三號實權人物,由於對公司發展方向不滿又無力改變,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在本該準備退休安享晚年的年齡,辭去高薪工作。
毅然決然,回到臺灣白手起家。
在年過半百的年齡,開始著手建立一家屬於自己的半導體企業。
這家企業名為“臺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為臺積電。
到了2000年,同樣是一個52歲的老男人,因被臺積電打垮出走上海,創辦另一家高精半導體企業,這家企業就是“中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