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過去的春晚無數經典,現在的春晚糟點滿滿(第1/2頁)
章節報錯
春晚意味著什麼,大家心裡應該都一清二楚。
雖然現在年輕人雖然很少看春晚了,但是老一輩的人對於春晚的情結很深,每年的春晚是必須要看的。
春晚對於華夏的百姓來說已經不是一檔單純的節目,而是十數億華夏人民的一種精神信仰。
另外,春晚不知捧紅了多少人。
雖然如今行動網路發達,過去大年“必備菜”央視春晚早已不是每個人的“必選題”,成為了許多人的“吐槽時刻”。老一輩也覺得沒有“年味”,年輕一代總覺得“沒勁”,不管舞臺效果多麼炫目,一大家子守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等待春晚的年代已一去不復返。
不過難以否認的是,自1983年首屆春晚誕生以來,這個舞臺上造就了無數明星,見證了無數藝人一戰成名的過程。
1983年:
在國家相關部門的關懷下,第一屆春晚和全國觀眾見面了。
當時國內唱歌的人少,李谷一算是裡面最出名的,當時的春晚開通場外熱線,有些節目由場外的觀眾來決定。結果不曾想,大部分觀眾打電話來就想聽李谷一唱歌,唱了一首不過癮,一口氣李谷一被觀眾“點名”唱了9首歌,其中最出名的是《鄉戀》,這首歌也被稱為“新時期華夏的第一首流行歌曲”,而她也被稱為“華夏新民歌之母”。
1984年:
張明敏《我的中國心》紅了。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張明敏一開口就俘獲了全國觀眾的心,他成為第一位登臺春晚的香港歌手,他從此被刻上了中國人的烙印,從一個業餘歌手成為了全國觀眾心目中的巨星。
陳佩斯,朱時茂的《吃麵條》紅了。
小品的藝術形式自此被全國觀眾熟知並喜愛。
20世紀末和央視鬧翻後,陳佩斯退出春晚,一直到今天,無數觀眾仍迫切希望在春晚舞臺上見到他們。
1985年:
這一屆春晚因場館效果大打折扣,導演組備受批評,後來沒辦法,在春節11天后,央視在《新聞聯播》中向全國觀眾道歉。
雖然春晚效果不行,但是這屆春晚的董文華卻以一首《十五的月亮》唱出了軍人和軍屬的心,成為本屆春晚唯一火了的新人。她在後面還推出了諸多經典作品,歌曲見證了華夏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轉變,被譽為“時代歌唱家”。
1987年:
所有人都圍著“一把火”如痴如醉,因為這一年,費翔帶著《冬天裡的一把火》上春晚了。
費翔用他飽滿的熱情和美妙的歌聲征服了全國觀眾。
春晚前,費翔的專輯幾乎賣不出去;上完春晚後,他的卡帶狂銷160萬盒,可謂變化巨大。
1988年:
所有人都在“思念”。
思念誰呢?
正是唱《思念》的毛阿敏。
1988年的毛阿敏25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齡,當時她的身份是南京前線歌舞團獨唱演員。春晚導演鄧在軍偶然聽到毛阿敏的聲音後,覺得她的聲音正是春晚舞臺需要的,於是從這樣一個普通女工出身、名不見經傳的歌手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流行音樂大姐大人物。
1989年:
相比前幾屆春晚,1989年可謂群星薈萃。
趙麗蓉自是不必言說,為觀眾留下了《如此包裝》《打工奇遇》等均為膾炙人口的佳作,成為趙本山之前的“小品王”。可惜老太太2000年因肺癌去世,著實一下子讓春晚舞臺暗淡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