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考生一下子被狂喜包圍了,沒想到這樣一場招募文吏的考試竟然是皇帝親自主持的,他們這些人可就貼上天子門生的標籤。

今後的差事只要不是做的太差勁,升遷之路必然是一路通暢。

眾考生再次叩首行禮道:“學生叩見吾皇萬歲萬萬歲!”

“都起來就坐吧!朕不喜歡繁文縟節,這裡也不是早朝,大家不必多禮。”

眾考生坐下之後,很快酒菜便送了上來,朱瞻基頻頻舉杯向透過考核的考生敬酒,幾杯酒下肚氣氛便熱烈起來。

這些考生這個時候就像在夢中一般,他們中間可能有過如何與皇帝見面的幻想,但絕不是現在這樣。

皇帝竟然親口承認他們是天子門生,這是對他們多麼大器重,怎能不讓這些年輕人心生為皇帝陛下效死之心。

朱瞻基對第一次用這種考核的方式選取公務人員非常重視,這是全新的選官方式,很明顯與科舉制度有著本質的衝突。

整個過程也略顯粗糙,其中肯定有不少的漏洞,不過這在日後的考核中可以不斷改進,最為關鍵的是朱瞻基要證明這樣的選官方式比科舉更有用。

宴請過這些考生之後,他們就開始了連續一個月的崗前培訓,這是非常有針對性的培訓,第一課就是皇帝親自給他們上課。

開始講課之前,朱瞻基問了眾考生三個問題:“整個臨清有多少耕地?有多少人口?每年應該收取多少賦稅合理?”

這些問題考生們一個也回答不出,都是一臉糾結的看著皇帝,覺得自己讓皇帝失望了。

可是皇帝接下來的話讓大家更是吃驚不小:“這三個問題別說你們回答不出來,就是朕也回答不出來!”

“啊!”考生們一陣騷動,怎麼會是這樣?

“你們是不是很奇怪,朝廷竟然不知道自己治下有多少耕地,有多少人口!朕今天給你們講的第一課就是大明的土地政策與稅收!”

考生們挺直了腰板,這土地與稅收的一個王朝的命脈,皇帝陛下給他們傳授這些知識,那就是將他們當做心腹來培養。

“大明在洪武年間進行過一次整個天下的土地人口普查,並根據普查的結果制定出了人口黃冊與土地魚鱗冊。

這兩樣東西就成了大明收稅的依據,然而幾十年過去了,大明增加了多少人口,土地有了多少變遷,朝廷幾乎是一無所知。

要命的是大明的稅收政策是包稅制,也就是說一個地方有多少土地、那就定下多少稅收。這個稅收的總量不變,但是攤到每個家庭的時候卻會出現變化。

比如有一家人出了一個進士,那他的家裡的土地就有了免稅的額度,於是他們家就開始利用這個優勢為一些親近之人提供庇護,簡單的說就是別人將他的土地詭寄到進士手中,這樣這家人的土地就不再交稅。只需要給進士家一點兒好處,這樣一來進士家得到了好處,那家人也得到了好處,那受損的是誰?”

“那肯定是朝廷受損了!”有考生回答。

“短期來看,朝廷並未受到損失,剛才朕已經說過,朝廷實行的是包稅制,也就是一個地方的田稅總額是不變的,那麼總額不變,交稅的人也少了,少了的這一部分人的稅收,是不是就分攤到了原本還能負擔的起賦稅的自耕農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