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怎麼了,陛下就說臣故意的!”

“你剛才擠眉弄眼,幹什麼?”

“臣剛才看到那姓金的朝鮮官兒,帶著幾個美女從陛下這裡離開,想問問陛下留下了幾個?”

“朕不需要,倒是你看著挺著急的,要不朕讓那官兒給你送幾個過去。”

“陛下您可別害臣,您知道的臣打不過夫人!”

“你打不過夫人,就來禍害朕,今天晚上朕獨守空房,明天就給你送個美女過去。”

君臣二人開著半葷的玩笑,一路走到海邊各自選好位置,打好窩子,放下魚鉤等待魚兒上鉤。身後的侍衛不敢靠的太近,正好方便二人說話。

“陛下!臣一上島就看上了這塊地方,這地方可比咱們的東方港強多了,這麼好的地方給了朝鮮是不是有些虧了?”唐三任問出了自己的疑問。

“這天下好地方了,咱們不可能都佔完了,再說你怎麼知道這裡比東方港強,這裡除了比東方港耕種條件好一些,其他的朕還真沒看出來哪裡好了。

要說種地,大明現有的土地都種不過來,哪還有精力到處開荒種地。這不符合一個海權大國的利益。”

朱瞻基知道唐三任看到這片土地有些心疼了,農耕民族就是這樣,看到好的土地第一想法就是把它變成良田。

不過朱瞻基構建的體系中,南洋各個親藩國家為大明種植糧食,東方大陸以及勳貴佔據的南方大陸為大明提供礦產。

北方與西北的草原為大明提供牛羊肉類,西方各地為大明提供積壓商品的傾銷市場。大明本土發展工業,行銷天下。

這樣的世界格局就是大明未來努力的方向,當然現在大明還無法撼動天方在綠教地區的絕對統治地位,也無法撼動極西之地的政治格局。

這些事情都要一點點的滲透,以大明現在的實力,只要不犯錯,按部就班的發展,隨著歷代帝王和掌權者眼界的逐漸開闊,大明在百年之內絕對能夠成為整個世界的領袖。

唐三任還是覺得可惜,若是這朝鮮對大明有多大的貢獻,將這塊土地給他們也行,問題是這朝鮮除了聽話之外,似乎是一無是處。

“陛下為何會如此厚待朝鮮?在臣看來朝鮮並不值大明如此厚待。”

“就因為朝鮮不值,朕才把這塊土地給了他們,若是倭人朕絕對不會給他們。因為倭人野心太大,一旦給了他們發展的機會,他們很快就會強大起來,到時候對我大明絕對是天大的禍事。

給朝鮮好處也是給天下親藩做出一個表率,只要跟著大明,朝鮮這樣的廢物都能混上好日子,青皮混混都知道跟著老大混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若是跟著你過的還不如從前,那誰還願意跟著你,

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一個道理,大明建立宗藩體系既不是要讓各個藩屬國給大明輸血,供養大明,也不是大明賠本賺吆喝,薄來厚往。

而是建立一個對各個國家都有利的貿易圈子,各個藩屬國都能透過與大明的交易獲得好處,大明也一樣能透過與藩屬國之間的貿易獲得利益。

這就是一個雙贏的局面,而且我們這個宗藩體系是排他性的,大明與宗藩之間是建立統一的關稅,這個關稅條件一定是優於其他非宗藩國的。

比如說大明生產的一匹布出口給漢王國,從大明出口繳納完關稅之後,到了漢王國就不需要再繳納進口關稅,同樣漢王國的商品進入大明也是如此,從漢王國交完關稅之後,到了大明就不用交納進口關稅。

其他宗藩國之間也是如此,這樣的稅率就會使宗藩體系內的商品流通降低了成本,兒宗藩體系外的商品想要進入這個體系,別管他在生產國出口時繳納了多少稅,到了我們的體系內都必須要繳納進口關稅。

這樣就能抬高域外國家的商品價格,在我們的體系內沒有任何的優勢,其他域外國家的商品就很難打進我們的市場,而我們的高階商品又是他們離不開的。

這樣的貿易逆差之下,我們就會慢慢地給他們放血,不斷地抽取他們本該用於發展國家的資金,讓這些失去發展的動力。

等到這些域外國家與我們差距越來越大,我們再從他們的國家中培養一些親近我們國家的人,讓這些人回到他們的國家,掌握他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