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技術與應用(第2/2頁)
章節報錯
氣缸的製造已經不是問題,蒸汽壓力問題已經解決,研究院的熱鉚接技術已經成熟,完全可以向工廠推廣。
加工誤差涉及到機械的精密度問題,以目前大明的木製水利機械來說,加工精度只能說是一般,批次生產別說達到後世的高精度公差,就是連標準公差都達不到,這不是工匠不努力,實在是裝置太落後。
本來最好解決的密封問題,由於沒有合適的材料,一直拖到宣德十八年底,蒸汽機的量產化依然沒喲完成。
這些年光是在這一個專案上,已經不知道燒掉了多少銀子,若不是皇帝堅持研究,就連最感興趣的黎叔林都有了放棄的想法。
沒辦法壓力太大了,那麼多研究經費砸進去,連個響都聽不到,黎叔林怎麼能夠不著急。他不是沒有聽到過有人說風涼話,若是把這些浪費的銀子投入到其他地方至少又能修一條南北大通道。
不過皇帝卻對此毫不在意,一直在鼓勵著研究院的所有研究人員,只要努力即使不能研究成功,一些研究成果也能轉化成其他的技術成果。
別的不說,熱鉚接技術就能應用到很多地方,尤其是正在準備使用鐵龍骨造船的造船廠,這樣的鉚接技術是船廠急需的技術。
使用鐵龍骨造船的設想也是迫於無奈,大明如今能夠建造最大萬料以上的大船,然而這樣的大船卻不是想造就能造的,造船最重要是有合適的龍骨。
木製帆船的龍骨通常都是選擇一根筆直高大的大木做為龍骨,大木的長短決定了船隻大小,想要建造一型標準的大型帆船,龍骨的選擇就成了難題。
而且木製龍骨的抗火炮反震力也不是很好,這就使得木製帆船上的火炮不能同時施放,以免損壞船體結構。
海軍如今需要越來越多的遠洋航行,甚至要在遠離海岸線的大海上航行,遇到風浪以後,必須保證船隻在風浪中的結構穩定,海軍便提出了新一代海軍軍艦的設想。
那就是船隻更大,速度更快,火力更強,結構更加結實。這四個要求就是海軍對下一代軍艦的要求。
船隻更大就能裝載更多的火炮,不同於在陸地上,在大海上與敵人相遇,誰的火力更猛,誰就是強者。速度更快的要求是,當敵人逃跑時我們能夠追得上,當我們逃跑時敵人追不上。
火力更強就是在軍艦上能夠搭載更多的火炮,結構更結實就是軍艦有更好的抗風浪性和更好的抗火炮反坐力,能夠在同一時間有更多的額火炮同時開火。
這是鉚接技術在造船上的應用,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的應用,為了提高製作蒸汽機的零部件的加工精度,黎叔林與同事們就要不停的改進機械裝置,這些機械裝置已經比十多年前不知道精確了多少。
還有不少新式的機械為了製造蒸汽機兒發明出來,這些新式的機械不光能夠造蒸汽機,也能製造其他的商品。
王瑾送來的生膠製造的密封墊並不能直接使用,橡膠想要增加穩定性和耐磨損性,有一個關鍵的步驟叫做‘硫化’。
至於怎麼硫化朱瞻基也不知道,他只能根據‘硫’字想到橡膠硫化需要硫磺,至於如何搭配怎麼加工那就需要研究人員慢慢摸索了。
有了生膠之後,研究院再次開始忙碌起來,王瑾又帶著種子樣品跑去農林漁牧部請農業司與林業司的官員接收種子。
忙完了這些事情之後,已經到了宣德十八年的年底,陪著皇帝開完新年大朝會,王瑾便向皇帝辭行返回旅順東洋艦隊基地嗎,等待國內為他準備的移民到來。
東京城要想在短時間內站穩腳跟,至少一次性移民萬戶以上才能形成自我生育發展,以後可以慢慢遷徙,這第一次必須要有足夠的數量。
更何況其他的如東方港這樣的基地,也需要大量的人口填充,王瑾初步估計至少需要十萬人口才能初步控制這些前進基地。
在等待移民到來的日子裡,東洋艦隊也沒閒著,開始在倭國與朝鮮招募移民,這是事先已經與兩國達成的協議,東洋艦隊以幫助兩國向東方大陸運送移民為條件,可以在兩國自由招募百姓。
進入三月,所以的移民全部集中在倭國的石見國大明海軍基地,東洋艦隊在石見國海軍基地,正式揚帆起航。
這一趟的遠航,共計運送大明、朝鮮、倭國三國移民十萬人,這十萬人有八萬是屬於大明的移民,還有兩萬是屬於朝鮮和倭國的移民,兩國一家一萬人。大多數的移民都是拖家帶口,一家人一起移民。
這也是王瑾最願意看到的移民,只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移民才是最穩定的,經過這四五年的建設,沿途的一些前進基地已經有些規模,至少都能為過來的船隊提供一些必須的生活補給。
在東方港王瑾留下一千大明百姓,倭國與朝鮮各五百人,算上東方港已經有的八千人,東方港人口達到了萬人規模。人口比例是大明百姓四千人、倭國百姓五千人、朝鮮百姓一千人。
這個人口比例非常危險,如果不進行人口比例調整,若干年後必然會形成種族對立,這一點不得不防。
在後世的溫哥華島,王瑾把一萬朝鮮人全部放在了這裡,並且告訴負責這些移民的移民官,從這裡可以一直向東發展,但是絕對不允許向南發展。
朝鮮人一直生存在資源貧瘠的朝鮮半島上,哪裡見過如此資源豐富的土地,大明爸爸大手一揮,這裡的土地就歸朝鮮了。
不僅朝鮮人激動異常,對大明感激萬分,就連沒有被安排下來的倭國人也是羨慕不已,不知道大明能把他們安排到哪裡。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