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鬧了一個大紅臉,不敢再做聲。兩人沒想到自己剛出戶口又入狼窩,在甲板上還能看到日出日落海上的風景,可是現在只能在暗無天日帆具艙中整日勞作。

看到艙內已經無人,舒良小聲說道:“興安!你說這洪保是不是不滿皇爺將我等調來西洋艦隊,來分擔他的權力。”

“你還是少說幾句吧,臨離開皇宮之前,陛下是怎麼跟咱們說的,可是千叮嚀萬囑咐,要我等一定要聽從各自主官的命令,早日熟悉海軍規則。”

“皇爺是如此囑咐我等,可是那是讓我等學習海軍的規則,可沒有讓我等做苦力一說啊!”

“你怎麼知道這不是海軍的規矩呢?咱家可是聽說陛下給海軍各個主官安排副手乃是侯公公與洪公公進宮聯袂請命的。”

“那又如何?誰能知道他洪保不是口是心非呢!”

興安嘆了口氣說道:“既來之,則安之,我等幼年吃過的苦不比現在多嗎?想想少年時的時光,還有什麼是過不去的事。”

二人在軍艦上的表現,隨時都會被士兵彙報給洪保,洪保對興安的表現非常滿意,對舒良很不滿意,不過等待興安與舒良的考驗還在後面。

艦隊在舊港海軍軍港進行了一次補給,興安二人發現舊港的軍港設施非常完善,有些疑惑西洋艦隊在舊港有這麼設施完善的軍港,為何還要在崖州再建一座母港,這是不是有浪費的嫌疑?

在舊港停泊期間,舊港布政使司布政使王驥發出邀請,軍地之間進行一次簡單的聯誼。在前往舊港城參加宴會的過程中,讓興安與舒良沒想到大明在海外之地,還有一座如此繁華的城市。

朝廷一些官員現在還在喊海外都是蠻荒之地,皇帝寶船出海就是勞民傷財。即使現在海外貿易收入已經佔據朝廷稅賦的半壁江山,他們依然是這種論調,真不知是真迂腐還是另有所圖。

在宴會上王驥問洪保:“洪公公!這次朝廷給我舊港分配了多少移民?”

“一個沒有!朝廷認為舊港如今已將近五十萬人口,完全可以自我造血,只要舊港布政使司輕徭薄賦,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好百姓的生產生活問題,人口已經不是問題。”

王驥有些失望,舊港偌大的地盤,只有不到五十萬人口,在一個省級單位還是顯得單薄了,一旦發生外敵入侵,在沒有朝廷的支援下,以舊港的人口規模最多能夠拉起四五萬完全脫產計程車兵,對於保護偌大的舊港還是有些力不從心。

“那朝廷現在的移民主要安置在什麼方向?”

“這一次艦隊一共運送兩萬移民,其中有五千人將安置在新明島,一萬人將安置在南平州。其餘五千人暫時跟隨艦隊安置在大河河口,至於最後安置在哪裡還說不好。”

“朝廷是不是要開戰了?”柳升敏感的問道。

洪保對這位老將軍很敬重,與卡國開戰也不是什麼不能說的秘密,笑著對柳升道:“安遠侯不愧是經年宿將,一眼就看出了朝廷要開戰的端倪。

陛下已經允准海軍對不臣的卡國進行打擊,這天下沒有誰敢挑釁大明的尊嚴。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不僅僅出現在史冊上,也要是大明對外交往的準則。”

柳升一拍桌子站起來哈哈笑道:“洪公公說的好!老夫已經行將就木,若是在年輕幾歲,必會向陛下請命,手提三尺劍,效命於疆場,掃滅不臣!”

“安遠侯!仗不能都讓你們老將軍打了,也要給我等後輩一點兒報國的機會。”

艦隊在舊港補給完畢後,再一次踏上了萬里波濤。在舊港休息了幾天終於能享受幾天皇帝近侍待遇的興安和舒良,一上船就被趕進了帆具艙開始了暗無天日的修補帆具生活。

穿過滿剌加海峽,艦隊就航行到了風高浪急的西洋,興安與舒良也終於從帆具艙出來,開始了操帆學習。

等到艦隊到達新明島,兩人的操帆已經學的像模像樣,畢竟二人都讀過書,有文化底子,接收起新的知識反應速度比較快。

新明島如今已經有了一萬多人口,于謙將這些人口編成裡甲,編戶齊民,並且在新明島建立起第一個縣級單位,于謙以新明島總督的身份兼任知縣,李賢以駐軍守備的身份兼任縣丞。

西洋艦隊在新明島有一個小型基地,只有十艘五百料小船,用於防備海盜對大明移民的襲擊。小小的軍港根本無法支撐西洋艦隊如此多的軍艦入港,大部分軍艦隻能在海面上拋錨駐泊。

海軍艦隊的到來,給小小的縣城平添了很多熱鬧的情景,于謙與李賢二人帶著糧食前來勞軍,並把商船上運送來的移民解除安裝下來,這些商船運送完移民之後,在新明島採購一些當地的特產以及糧食等商品之後,便會原路返回。

移民費用自然是需要新明島出,五千移民大多數都是單身的青壯,只有少部分是拖家帶口之人。如此失衡的男女比例,時間長了肯定是要出大問題的。

就男女比例問題,于謙找到了洪保,提出來新明島需要女人的要求。

洪保哈哈大笑道:“於大人請放心,朝廷早已想到此事,東洋艦隊正在朝鮮與倭國採買年輕女子,用不了多久就能運到新明島。

只要你新明島的百姓有錢,就能得到女人,不過陛下可是有一個硬性的要求,所有移民不得娶崑崙奴。”

“下官就是想要百姓娶崑崙奴的女子,百姓也不願意。崑崙奴根本不會成為大明百姓娶媳婦的物件,這一點上大明百姓寧願打光棍都不會娶崑崙奴的,百姓們擔心死後連祖墳都入不了。”

“這一點上,咱家也是如此與陛下說的,不過陛下卻說防患於未然,必須要跟百姓說清楚,萬一哪個百姓頭腦一熱做出傻事,到時候官府不承認是大明百姓,也不得在大明的土地上生活。”

于謙一皺眉,對於皇帝的這種強硬的態度有些不理解,為何皇帝這麼忌憚大明百姓與崑崙奴通婚呢。不過在一名大明百姓犯了糊塗與高原上的崑崙奴女人生下孩子之後,于謙才明白了皇帝的擔憂所在,這與崑崙奴所生的孩子根本就不像大明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