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預算會議(完)(第1/2頁)
章節報錯
王安國講了很多關於醫療衛生部的計劃,所有官員聽的很認真,別看這些讀書人瞧不起奇技淫巧,不過對於醫生卻很尊重,雖然不會讓醫生獲得高位,不過其社會地位卻很高,醫生也是士紳的一員。
十個醫生九個是讀書人,剩下一個半個是僧、半個是道。沒有人會認為自己一輩子都不得病。儒生有句名言叫做‘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對於多開幾家醫院,沒有人會反對。
不過在場的官員更想知道的是,這些醫院官員看病是否不用花錢,他們是否享受就醫特權。
很快他們就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答案,王安國緊接著便說道:“醫院鋪開之後,所有官員享受免費就醫的優待,不過藥費需要官員自己出。
也就是說醫生可以免費給你開方子,抓藥那是你自己的事。計劃中七所醫院需要七百人,醫學堂至少需要一百人二十人,藥材司包括採購人員,會計人員、驗貨人員、倉庫保管人員、藥材調配人員至少需要一百人,衛生健康需要一個二十人的審稿團隊,預防傳染司將會成立一個傳染病研究院,至少需要百人以上的規模。
醫院平均月俸十兩,醫學堂百人學生的伙食銀每月百兩,教職工平均月俸十兩,藥材司平均月俸十兩,藥材採購預算五十萬兩,衛生健康二十人月俸二十兩,預防傳染司是研究機構,按照研究的方向與進度給予資金支援,首批預算計劃為十萬兩,醫院建設預算十四萬兩。算上醫療衛生部各級官員,共計預算一百萬兩。”
聽到王安國報出朱瞻基的眉頭就皺了起來,在朱瞻基看來,單個部門的預算,教育與醫療應該是投入最大的部門,就算不能達到教育部恐怖的七百萬兩,至少也要有二百萬兩才行。
不過朱瞻基沒有說話,這第一次的預算會議主要是讓官員們適應未來的行政模式,等到一切走上正軌之後,他們就該知道自己的部門該爭取多少預算了。
現在就剩下兩個特殊的部門,一個是錦衣衛,一個是東廠。這兩個部門可以說是維護皇權的強力部門,怎麼花錢肯定不能讓官員們知道。
兩個部門就需要用特別預算的方式撥款,朱瞻基跟內個達成了一個協議那就是明年兩個部門每個部門二百萬特別預算,由皇帝、內閣、度支部三方簽字之後進行撥付。
細心的大臣將所有部門的預算相加起來,發現差不多有六千五百多萬兩,剩餘四百萬兩,都想知道這剩餘的四百多萬兩如何安排。
可是無論是楊士奇還是內閣其他人,誰都沒有提那四百多萬兩預算的安排。皇帝不可能跟眾臣解釋這四百多萬兩的用途,楊士奇和內閣在這種場合上更是不敢亂說。
畢竟這預算裡的錢,大多數都是皇帝掙的,皇帝拿走四百萬兩去養特務組織,內閣也是無可奈何。若是皇帝新生不滿,那就不是四百萬的問題,四千萬都不給了。
楊士奇適時向皇帝問道:“陛下!各個部門的預算已經基本做完,陛下可還有什麼聖諭指正?”
朱瞻基點點頭道:“朕沒有什麼可指教的,這預算制度,大明是破天荒第一回執行,其中肯定會有各種各樣的漏洞,各部要在執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利用漏洞牟利。
這種利用漏洞牟利的行為,比貪腐更加可恨,一經查處,立刻撤職,永不敘用!朕的錦衣衛和東廠時刻都會盯著你們的,想要發大財那就去經商,現在朝廷給予商人的條件前所未有的好。
百姓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法律出來之後,任何官員都沒有權力剝奪百姓的合法財產,這條法律能夠給商人提供很大程度的安全感。
想要當官就不要想著發多大的財,朝廷給你們的俸祿是讓你們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能夠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朝廷的政務當中,若是還想著利用旁門左道撈錢,那就別怪律法之森嚴。”
群臣知道這一次皇帝所說的話絕對會認真的,尤其是新政地區,若是出現貪腐等行為,肯定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紛紛起身行禮道:“陛下!臣等食大明之俸祿,自當做大明之忠臣!”
“忠臣與貪慾沒有必要的聯絡,朕希望打造一個清廉的朝廷,用制度約束每一個官員的行為,讓官員時刻都能想到貪腐需要付出的代價值不值得。
另外朕還有一件事要宣佈,朕將除了南海子皇莊之外的所有皇莊,包括藩王外遷留下來的王莊,將面向整個大明進行拍賣。大明任何人都能參與購買,每個地塊一千畝。
每畝耕地定價十兩,買賣交易完成之後,由農林漁牧部開具地契,將皇莊直接轉化為民田。稅務部按照地契徵收田稅,從此皇家做出表率,不再多佔一畝耕地。
土地乃是國家之根本,必須由國家掌控,任何私藏土地的行為都將受到無情的打擊。土地拍賣過後,涉及到各個皇莊的莊戶,都由朕負責,朕會用拍賣得來的銀錢做為他們的安置資金。”
“陛下!您把莊戶都帶走了,這些地誰來種?沒人種地豈不是荒蕪了!”楊溥忍不住問道。
“誰買地誰種,沒有能力種,為什麼要買?”
皇帝的話很犀利,買了地自己不種,那買地幹什麼?就想著盤剝百姓給你交租子嗎?可是這是士紳的共識,光有土地沒有百姓,那土地就毫無用處。
這也是士紳都會想方設法的將百姓困在土地上,只有有人給他們耕作,他們才能得到源源不斷的財富。
如今皇帝要做的就是釜底抽薪,將百姓從土地上抽離,逼迫士紳想辦法使用機械耕作,用更少的人種更多的地。
這樣士紳獲利更多,為其耕作的百姓也能得到更多的報酬,皇帝必須要讓所有的用工者明白人力是寶貴的,必須提高人力的待遇才能留住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