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四章 調整官制(第2/2頁)
章節報錯
後人總結漢朝,多是覺得漢朝重用外戚才導致亡國,朕從來不這麼認為,朕倒是覺得是漢朝的選官機制出了問題。
察舉制本意是讓官員推薦品學兼優的人才進入朝堂,為朝廷所用,結果成了豪門貴族的權利,普通百姓已經沒有了上升通道。
階層的固化讓掌握權力之人有了決定誰能當官的權力,這個權力就能將一大部分人收攏到自己的身邊,成為自己的門生故吏。
這就造成了君臣權力的倒置,臣權大於君權,劉漢江山焉能不被篡奪。到了東漢皇帝為了對抗外戚扶持了宦官,結果雙方爭權奪利形成了極大的內耗。導致了中樞大權旁落,各地豪強紛紛割據,直到被曹魏篡奪。
其實總結穩定政權的三大要素是軍權、財權、人事權,朕只要手握重兵,並且掌握國家的錢袋子,在手握人事任命權,就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唐太宗在魏玄成亡故後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歷代立國之初都會總結前朝亡國的教訓,加以矯正。可是卻往往矯枉過正,出現新的弊端,而且朝廷上下又因為保守,因循守舊、抱殘守缺,為了維護自身的那點小利益,抵制改變,將帝國拖入深淵。
朕以為任何的制度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歷史的車輪是在不斷的前進,拒絕改變那就是在車輪中間別上了一根棍子,車輪的力量大就會讓棍子徹底斷裂,若是棍子力量大,就會攪碎歷史的車輪,甚至會讓歷史倒退。”
“陛下革新吏治的決心臣十分贊同,可若是隨意改變祖制,誰來制衡皇帝亂來,畢竟陛下也不敢保證您身後的繼承人個個都如您這般聖明。
朝臣強調祖制,最主要的就是制約皇帝的不守規矩,當然有時候也有朝臣的私心,不過祖制也好禮制也罷都是對個人行為的制約。”楊士奇對於這種不可控的改變還是有些擔心。
“這就是朕一直強調法制的原因,法制本身就是對個人行為的約束,法律規定了每一個人的權利和義務。
同時對於朝廷公器也一樣進行規範,朕這個皇帝有什麼權利,有什麼義務,都要規定清楚。超過權利範圍的要求朝臣有權利拒絕,可能諸位覺得這是朕在說空話,到時候朕就要做過分的事你們誰能攔得住。
如果諸位這麼認為,那麼朕想問問楊師傅,朕自從將朝政交於內閣,不管朝政如何?朕可有干涉過朝政的執行?”
“陛下從未乾涉過朝政的執行,臣有愧於陛下,朝政在臣的手上每況愈下!”
“楊師傅,朝政走到今天這一步,你確實有責任,不過若說是你一個人的責任,那對你不公平!”
“謝陛下體諒老臣,老臣也知自己有私心,因為老臣也是士紳一員,故此不願意得罪士紳,導致士紳無人約束,膨脹至此。
如今朝廷早已是寅吃卯糧,若不是陛下推行新政,山東的賦稅能夠全額上解,估計朝廷現在差不多已經散夥了。
不過眼下最當緊的卻是填補楊榮案留下的近百官員的空缺,不然朝廷的運轉會出現極大的問題。”
“補充官員不忙著做,眼下最重要的是完成上層建築的改革,剛才季重已經說過隨著新政的推行,眼下的大明朝廷體制需要進行大的調整,有些部門需要分拆,有些部門需要合併。
總之這是一個大的工程,一定要先把這一切理順。只有理順上層建築,才能有效的對地方進行垂直管理。
根據新政的實施,首先就要拆分戶部,將戶部拆分成收稅的稅務部,花錢的度支部,管理天下土地的農林漁牧部。
三個部門的各司其職,稅務部與度支部不必細說,大家聽名字就能理解,那麼農林漁牧部是有什麼職責?
這個部門掌管天下田畝黃冊,山林水澤、河流草原,天下田畝、山林、草原的交易開發必須要經過本部的同意。
地方上的未開墾的荒地不得亂墾亂伐,也不得佔用耕地做其他目的,這是本部的權力,同時弄林漁牧還有義務為農業研發高產種子,監控林地的砍伐與補種,任何林地砍伐都必須由本部審批。
同樣河流水澤中的魚類捕撈也要進行監管,不得肆意捕撈,尤其是一些湖泊當中,更是要限制捕撈,避免造成魚蝦的滅絕。
草原的放牧同樣如此,百姓都是盲目的,為了利益過渡放牧,使得草原沙化,最典型的就是我大明的榆林衛,漢唐時期是膏腴之地,如今卻成了遍地黃沙的苦寒之地。”
“陛下!一下子將一個部門拆分成三個部門,每個部門都要有佐貳官,還要下設各司,等於是多了兩倍的官員,朝廷財政能採購承受嗎?”楊士奇問道。
“楊師傅勿憂,朕剛才說了有拆分的就有合併的,調整部門是為了提高效率,而不是為了增加成本。”
“臣明白了!”
“吏部暫時不動,不過下屬各司要進行調整,朕聽說有些官員想要拿到晉升的憑證,還得給文選司的官員送禮,不然都升不了官,拿不到告身,這官是朕封的,還是文選司封的。
所以吏部下屬的職能必須要進行調整,楊師傅回去與蹇義商量一下,給朕出一個條陳,朕就一個要求,將來的吏部是清廉的、高效的。
吏部是管天下官員的,若是帶頭貪腐如何服眾!”
“是!臣明白!”楊士奇想了想問道:“陛下,要不要把六部堂官與內閣諸位也一起叫過來開會,這樣有些事情也能當下就定下來。”
“不是朕不願意讓他們來,是這些人到現在都沒有在新政的問題上有過明確的表態,你若能讓他們做出明確的表態,朕當然歡迎他們一起共商國是!”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