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就是要讓孤的子孫明白,他們要是不為民著想,隨時都有可能被逼上絕路的百姓推翻。”

眾人誰都沒有想到一向以粗魯面貌示人的漢王竟然能說出如此讓人振聾發聵的話語,王驥躬身行禮道:“多謝殿下解惑,下官明白了!”

朱高煦擺擺手道:“你們這些讀書人,自以為讀了點兒聖賢書,就覺得自己了不起,總覺得若是由你們主導朝廷,這天下定能大治!

以前孤也覺得這天下還真離不開你們讀書人,等孤帶著人馬來到這漢王島上,憑著一腔熱血和為自己的子孫後代打下一片江山的心思,我等從無到有建設起了新樂安,擴充套件到了三寶顏。

不是孤誇下海口,我漢國百姓的日子普遍比大明的百姓過得好,就是在我國治下勞作的土人也是一日三餐頓頓飽食。

這些年孤總結經驗,發現這治國其實很簡單,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替老百姓護住安全,讓老百姓每天能夠不用擔心受怕的過日子,那老百姓憑什麼不擁護孤!

聖人之學可不能讓老百姓填飽肚子,想要讓老百姓過好日子,就得給老百姓提供公平的環境,憑什麼讀書人就不用交稅,老百姓就得交稅服勞役。

在我漢國,所有人都得交稅,包括孤,只有孤的藩庫充盈,才能有錢興修水利,發展工業,讓老百姓有更多的掙錢的機會。”

王驥不是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子,看不透漢國政策背後意味著什麼。在漢國儒門弟子就別想高高在上,儒門弟子想要在漢國安身立命,那就得向漢王的政策靠攏。

這一政策根本就不是漢王的原創,這分明就是皇帝陛下的新政在漢國的表現。大明新政推行有士紳大戶掣肘,到現在山東一地還沒有完成土改。

可是漢國則不同,他們是一張白紙,從上到下都沉浸在建設國家的熱情中,不但沒有人掣肘,而且還會覺得做的不到位。

因為漢國權貴的利益已經從土地轉向了工商業,漢國從無到有建設一個國家,大到鋼鐵、機械、武器裝備,小到油鹽醬醋,布匹、炊具,這些東西都有不小的缺口。

漢國的貴人只要掌控一種產業,就足以讓他們賺得盆滿缽滿,種地收租哪有壟斷市場掙錢!

與趙國推行種植園經濟,發展大農業不同,漢國可是打算工業立國。

王驥心中警惕心頓起,這漢國照著這個速度發展,要不了多少年就能發展成一個人口百萬帶甲幾十萬的大國,若是這漢國心生反意,大明若是還是按照如今這種朝廷連稅都收不上來的模式經營,還能抵抗的住漢國的進攻嗎?

聽了漢王的一番話後,王驥突然感覺意興闌珊,只是在宴席上強顏歡笑。宴席散場之後,眾人被安排到漢國的迎賓館驛,王驥吩咐自己的小廝將洪保和于謙、弋謙請到自己的房間。

幾人都沒少喝酒,本來都打算睡覺了,卻被王驥硬生生的叫了過來,也不知道這王尚德到底要幹什麼!

王驥吩咐小廝守在門外,親自給幾人倒了一杯濃茶提神,放下茶壺低聲說道:“各位對漢國印象如何?”

幾人不明白王驥為何這麼問,不過幾人都對漢國的印象不錯,漢國如今可以說是人人有飯吃,孩子們人人有書讀。

漢國施行的是所有適齡的兒童都必須讀書的政策,這個政策開始是受到百姓反對的,男童讀書還能理解,這女童讀書幹什麼,早晚都要嫁做人婦。

不過朱高煦一句話就讓所有的反對聲音沒有了,他就問了一句,你家兒子娶媳婦是希望娶一個知書達理能夠相夫教子的賢妻,還是娶一個什麼都不懂只知道蠻不講理的潑婦。

這話就根本不用問,大戶人家娶的正妻首先要得就是知書達理,現在漢國百姓已經不為吃飯犯愁,學堂讀書也不用花錢,讓自家的閨女讀幾天書知道禮義廉恥,將來找個好婆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漢國百姓大都是大明百姓移民過來,思想上畢竟還是保守的,堅決不同意男女混校,男女之間必須分校讀書。

弋謙掌握大明輿論喉舌,對皇帝的政策走向還是比較瞭解的,他看到漢國的政策就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現在王驥這麼一問,他馬上就想明白了,笑著接話道:“這漢國如今倒是很像我等常說的大同社會,可見漢王在治國上是用了心的。

不過這漢國的國策餘以為其實是在抄陛下的新政,漢國施行的政策,我大明房山州早已經在施行。”

王驥皺眉道:“你光看到了漢國光亮的一面,可是卻沒有看到漢國對大明的隱患。

老夫不得不承認,漢國治理的確實不錯,短短几年時間就已經擁有了兩座城池,人口幾十萬。

可是越是如此老夫才更加的擔心,畢竟這漢王怎麼來的南洋你我心知肚明,難道你們就不擔心漢王厲兵秣馬有一天殺回大明嗎?”

洪保像是看傻子一樣看著王驥冷笑著說道:“若是能讓漢國打回大明,我海軍上下就該集體自裁了,只要漢王腦子沒有昏了頭,就知道他根本就沒有返回大明的機會。

再說大明這麼大的體量若是還能被漢國這麼小的一個國家擊敗,只能證明你們的無能!”

被一個老太監當面指責無能,幾個文官都是羞憤不已,紛紛怒視洪保,恨不得將洪保生吞活剝。

“洪公公為何出口傷人,尚德公居安思危何錯之有?”于謙年輕受不得這種嘲諷,率先發難道。

洪保看到于謙不服氣,便問道:“於大人,陛下在山東推行的新政是否有利於大明的發展,是什麼人在反對新政,他們反對新政的目的又是什麼?”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