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平安南(十三)
章節報錯
黃福能看透皇帝的一切佈置,想要阻止卻是無能為力。身在安南早已將他和其他朝臣產生巨大的鴻溝,在朝臣眼裡他黃福是不折不扣的帝黨。
就算她黃福不要臉皮,改換門庭,人家也未必接受,到頭來自己會變得裡外不是人。
黃福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只有跟著皇帝一路前行,等到皇帝徹底戰勝了士紳,培養出足夠多的新的利益階層,他黃福以及家族也就徹底安全了。
不然等待他的一定是徹底的清算,安南的淨化行動也會讓參與者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黃福是交趾布政使司最高長官,接旨的代表自然是他。迎接完聖旨之後,黃福問道:“安遠侯,陛下可還有別的交待?”
“如錫公!陛下倒是沒有其他交待,不過大軍的後勤可就拜託給如錫公了!”
“安遠侯放心,老夫就是不眠不休也不會讓前方的將士沒了糧草供應。”
交趾城羽林軍駐地,協以上軍官齊聚議事廳,一幅巨大的安南北方地形圖掛在牆上。
柳升點名薛祿道:“陽武侯久在交趾布政使司,就由薛兄來介紹一下當前的形勢吧!”
薛祿也不客氣,拱拱手便站在地圖前指著地圖說道:“諸位請看,如今我大明交趾布政使司能夠控制的地方,只有這一片地方。
不過這一片地區地處紅河平原之上,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經過土地改革之後,百姓對我大明忠心耿耿,因為我大明讓他們吃飽了飯。
老百姓都是短視的,誰對他們好,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他們就會擁護誰。
大明如今已經牢牢的控制住了交趾城及其周邊百里的城池鄉村,新的稅法讓百姓的負擔減輕了很多,一稅制避免了太多的暗箱操作。老百姓心裡都清楚自己需要繳納賦稅,自然會努力耕耘,多收成一點就能多落在手裡一點兒。
同時徭役不離家三十里這樣的新政,更是讓百姓感恩戴德,離家近就意味著路上耽誤的時間短,完成每年固定時間的徭役,其餘時間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
老百姓普遍對新政充滿好感,也願意與我大明共進退,我們的後方是穩定的。
而交趾城百里之外,由於我大明現在沒有足夠的基層官員,無法控制鄉村,再加上陛下旨意放縱安南士紳串聯叛亂,這些地方基本上都被安南人控制。
而北方靠近大明的地方,老街由黔國公沐晟控制,諒山由陳智與方政控制,其餘地方都已經是安南人天下。”
薛祿簡要地把現在交趾的形勢介紹了一遍,柳升點點頭道:“陽武侯已經將交趾的形勢介紹完,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如何一鼓作氣將叛亂者全部絞殺。
陛下嚴旨他需要一個乾淨的交趾,什麼意思還用本帥說嗎?”
“末將明白!”眾將齊聲應諾。
“陛下此次定下來的軍事戰略是南北對進,爭取在雨季到來之前徹底平定交趾,從此交趾成為我大明的一個穩定的後方。望諸將奮勇殺敵,報效國家,效忠陛下,陛下也會不吝賞賜!”
“是!”眾將齊聲應諾。
南路軍一共只有一萬人馬,看起來很少,可是實力卻非常強勁。正面交戰對敵五倍以上人馬毫不遜色,這也是朱瞻基有意磨鍊羽林軍的,才讓他們在不同環境下進行作戰。
剛進二月的交趾布政使司正是一年之中的旱季,氣候溫和,非常適合人活動。
當然也非常適合軍事行動,明軍的異動很快就被安南叛軍偵知,安南人採取了北守南攻的戰略。
北方山巒重疊,到處都是天險,非常適合防守,明軍要想從北邊打過來必須要透過諒山、老街的地的山地丘陵。正因為地形如此複雜,加之天時地利與人和都不在大明這邊,才讓大明的歷次進攻都折戟沉沙。
如今的情況有所不同,大明在安南的經營不再貪大,而是一點點的夯實基礎,為此不惜放縱叛亂者在眼皮底下活動。
如果說另一個時空明軍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不佔,這一時空至少各佔一半。首先在天時上大明在朱瞻基的引導下刻意的避開了多雨的雨季發起進攻,安南人雖然習慣炎熱,但是也沒佔多大優勢。
大明開創了在敵人後方登陸的作戰模式,使得明軍不再與安南人在山區裡周旋,憑藉絕對的實力可以迅速佔領安南的產糧重地——紅河平原,敵人一旦沒有了穩定的糧食供應,崩盤就是遲早之事。
而大明憑藉強大的水師,利用紅河水運,能夠快速將糧食物資運送到前方作戰的軍隊手中,在地利上大明反倒是勝過安南一籌。
經過大明的對升龍府(交趾城)的經營,別的地方不敢說,升龍府周邊百里,百姓對大明更有向心力。而百里之外則是安南人的天下,當地百姓在精英們灌輸下視大明為虎狼。
在人和上各佔一半,總體上在天時地利人和上大明並不輸於安南叛軍。明軍還有一個更大的優勢就是南路軍是一支按照近代化打造的軍隊,對上安南這樣的農民軍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安南叛軍選擇北守南攻也有自己的判斷,北方山巒起伏,守住要地就能擋住明軍的推進。而南方的明軍據可靠的情報顯示只有一萬人,就算明軍的戰鬥力強上一些,用五倍的兵力還吃不掉這股明軍嗎?
明軍與安南叛軍的戰略目標竟然神奇的達成了一致,雙方不約而同的都選擇了在平原上展開決戰。
明軍覺得自己利用強悍的武力,完全可以以少勝多,乾淨利落的打敗敵人。安南叛軍則是認為自己憑著人多,蟻多咬死象,能夠一口吃掉這股明軍。攜大勝之威,北上擊敗北方的明軍,將戰場推進到明人的國土上。
兩支懷著相同目的的軍隊,並不隱藏行跡,一路上都是大張旗鼓的行軍,用以鼓舞士氣。很快就在紅河邊上的平原上相遇,一時間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