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放下手中的奏疏問道:“李擎,今天談的怎麼樣了?”

“陛下!算是互相試探了一下底線,阿魯臺是不可能放棄兵權的,畢竟武力才是他最後的後盾。”

“在預料之中的事,明天可以提組建聯合軍隊的事,不過指揮權必須在我們手裡!”

“臣明白!”

聽著這君臣二人奏對,于謙張了張嘴,又把彈劾李擎的話嚥了回去。他又不傻,完全可以看得出來,李擎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皇帝的授意。

皇帝為何要這麼做,于謙有些想不通。他正想著自己說點什麼的時候,皇帝點名問他:“廷益!對於今天的談判你有何看法?”

“臣有些看不懂!”于謙老實回答。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廷益果然是謙謙君子,並不文過飾非,朕告訴你,之所以這樣做事為了先聲奪人,不使談判的主動權掌握在對方手中。

韃靼對於大明來說可有可無,可是大明對於韃靼來說那就是救命稻草。是必須要抓住的。我們必須要利用韃靼的這種心理謀求利益最大化,同時還不能讓韃靼覺得受到了羞辱。

從一開始我們就提出一個聽起來合理,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商榷可能的議題,這個議題就是讓對方拒絕的。然後我們在退讓的基礎上,再提出新的議題,阿魯臺他還能拒絕嗎?”

于謙恍然大悟,這是皇帝在傳授給他談判技巧,這與儒家傳統裡恥於言利截然不同,這樣的談判那是赤果果的將利益掛在嘴邊。

從小在儒家體系成長起來的于謙,對於張口閉口言利很不適應,可是平心而論,于謙知道這樣的談判才是真正的維護國家利益。

“臣謝陛下教誨,明日一定配合李大人將談判之事做好。”皇帝對他以字相稱,這已經足以說明皇帝對他的親近之感,于謙是心懷忠義之心的人,皇帝對他推心置腹,他怎麼能不肝腦塗地以報聖恩。

皇帝又轉頭問李擎:“李擎,你覺得阿魯臺的底限是什麼?”

“臣也不敢確定,不過可以拋磚引玉妄自猜測一番。如今韃靼先是被我大明在捕魚兒海大肆削弱了一番,現在又被瓦剌壓著打,如果沒有外援幫助,滅亡是遲早之事。

基於此結局推斷,只要我們讓韃靼保持獨立性,同時保障韃靼貴族的權力不被削弱,其他的條件他們都有可能答應。

因為放眼周邊,除了我大明,再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挽救韃靼,不過臣有個疑惑,我們扶持韃靼會不會再次將韃靼養肥,反咬我們一口。”

“若是我們連一個韃靼都控制不住,如何征服天下!”朱瞻基哈哈大笑:“以韃靼目前的實力,沒有十年時間,很難恢復到最鼎盛的時候,更何況韃靼的邊上還有一個虎視眈眈的瓦剌,只要我們保持雙方的平衡,你認為韃靼還又重新站起來的機會嗎?

再說經過十年的滲透,若是我們還不能控制韃靼的方方面面,那我們被人家反咬一口活該,誰讓我們自己不爭氣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