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見了朱瞻基行禮已畢,朗聲說道:“陛下!大事成矣!”

“說來聽聽,到底是怎麼回事?”

“漢王被臣說動,為了以防麾下帶兵將官不願投誠而帶兵發動政變,漢王與臣用計將麾下諸將誑到王府之中,將眾將軟禁起來,然後派親衛接管了各軍的指揮權。

同時清繳了所有兵士的武器,這就是陛下看到的那些大車裡滿載的兵器的來源。如今的漢王軍已經是手無寸鐵,隨時等候陛下的處置。

漢王城中已經列好隊伍,只要臣帶回聖旨,漢王就出城負荊請罪,大概就是如此,請陛下定奪。”

這下事情沒有了懸念,大帳內的群臣看向皇帝的眼神都不一樣了,難怪昨天陛下強硬的攔下了大軍的攻城行動,原來是有更好的辦法解決漢王之事。

如今漢王繳械投降,官軍兵不血刃拿下樂安,拿下漢王,這就給皇帝平添了武功。

“李卿往來穿梭,消弭了一場戰爭,使得大明兒女沒有死在內戰的自相殘殺中,李卿功莫大焉。待到此間事了朕要大用李卿。一事不煩二主,還請李卿再辛苦一趟,再進樂安城,引導漢王出城投降。”

“臣謝陛下厚愛,怎敢不效死力!”

李默再次進城,作為雙方的使者,溝通整個受降儀式的安排,不要在受降過程中鬧出笑話。

李默走後,朱瞻基問群臣:“諸位愛卿,漢王叛軍一萬多人,算上家眷至少要五六萬人,這些人該如何安排?”

“陛下,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高階軍官食君祿卻不思報效陛下,報效朝廷。反倒投入漢王的懷抱為漢王出生入死。

朝廷必須嚴懲,才能震懾不臣與外藩蠢蠢欲動者,殺一儆百。讓心懷不軌者生出畏懼之心,如此才能一勞永逸。”楊榮第一個出班建議道。

儒臣向來喜歡穩定,只有穩定他們才能持續獲得利益,所以他們對於叛亂是零容忍,別看他們嘴裡喊著仁義,可是殺起人來一點兒不比武人少。

其他文臣也是齊聲符合,反倒是武臣倒是全部沉默,大概是升起了兔死狐悲之心。

朱瞻基倒是覺得殺人是最低階的解決辦法,如今的大明到處都缺人,每一個人力資源都是寶貴的,殺了太可惜了。

“諸卿!朕有個不成熟的想法,與諸位分享一下!”

“陛下請賜教!”

“大明如今的狀況是中原與江南地區人口密集,其他偏遠地方卻因為缺人而始終發展不起來,朝廷每年要花費大量的錢糧用於戍邊軍卒的軍費,以後大明儘量少判死刑,多判流放。透過流放達到增加邊遠地區人口。若是有一天邊關地區的糧食能夠自給,並且還能積攢出發動大戰的儲備,大明軍隊不受軍需所累,必然會所向披靡。”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