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您說什麼,老奴沒有聽清?”老僕以為自己的耳朵聽錯了,再次確認了一遍。

“老夫是問你可願恢復民籍,不再為奴?”

老僕撲通一聲就跪下了,以頭觸地哭道:“老爺,是老奴哪裡不對,您不要老奴了嗎?”

黃福知道老僕誤會了,便解釋道:“跟你沒有關係,老夫只是想知道若是你有機會重新成為民籍,你可願意?”

“老爺!若是老奴自己,都這麼大歲數了,什麼民籍奴籍對老奴已經沒有什麼用處。

不過老奴的兒子還小,若是恢復民籍,他這些年陪伴公子讀書,也學到了不少學問,若是能下場考個秀才也是好的。

有能復籍的機會,老奴還是願意的,沒有人天生願意為奴的。老奴是命好,跟了老爺,比尋常百姓家日子過得還好。

天下其他為奴者可就不是如此了,大多數都是過得戰戰兢兢,生怕有一絲過錯活活被主家打死。”

黃福長嘆一聲:“唉!滿口仁義道德,怎麼輪到自己的時候就全然不是一回事了,”

“老爺這是怎麼了?可是遇到什麼難解之事?”老僕感覺自家老爺有些不太對勁。

“若是你與老夫身份互換,你會怎麼做?”

“老爺是文曲星下凡,是朝廷棟樑之才,老奴哪裡能做得了老爺的事。老奴別的不懂,就知道有多大的本事,吃多大的飯。至於其他事想也是白想,有那工夫還不如想想下頓飯吃什麼!”

黃福樂了,老僕典型的小民思想,家國情懷離他太遠,柴米油鹽才是他一生最大動力。

不能怪黔首百姓愚昧,而是黔首百姓根本就沒有自我選擇的能力。在餓死與為奴之間選擇,這是一道再容易不過的選擇題。

為奴好歹還能活著,不為奴連活著的資格都沒有。這就是黔首百姓的悲哀啊!

百姓的愚昧無知又是誰造成的,太祖設立的蒙學、惠民藥局現在可還留存。每年的錢糧又去了何處?

一樁樁、一件件根本不能細究,不然就只會看到更多醜陋。老僕不願意擺脫奴籍不是因為奴籍比民籍更好,而是覺得自己賣給了一個還拿他當人看的主家。

即使是這個拿他當人看的主家,奴籍的後代依然是奴籍,不能享受民籍所擁有的權力。

太子殿下究竟是跟什麼人學了這樣一身本事,能夠輕易的看透儒家的本質。黃福提起筆想給在北平的好友寫信詢問一番,可是提起筆來久久不能落下。

自己該說什麼,名教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了嗎?就如太子所說儒家若是這麼脆弱,還不如消亡了好!從太子的一言一行來看,這麼做對太子殿下沒有一絲好處,更有可能會動搖他的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