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封地上再發現一個金銀銅鐵的大礦,那更是躺著都能掙大錢了。

就算以後分給朝廷二成利,自己還能剩下八成,除去成本之外也是有大把的賺頭。

至於成本能有多少,那就要看奴隸好不好抓,奴隸幹活的效率如何。不過是一群猢猻而已,多抽上幾鞭子就會勤快多了。

朱瞻基的計劃是未來一個勳貴帶領兩個衛所,管轄的地面作為勳貴的封地。這樣勳貴不算自己手裡的親兵家丁,全部拉出來也有萬人規模的軍隊,雖然放在國內不怎麼樣,但是放在南洋等地那就是無敵的存在。

這就是朱瞻基與武臣的利益交換,不然人家憑什麼全力支援你。

用海外利益兌換武臣勳貴的支援,這是朱瞻基的底線,大明國內的利益只能慢慢收到朝廷手中,而不是讓渡出去。

歷代奇葩的優待士紳政策,讓本應該是國之棟樑的讀書人,反而成了國家最大的一群蛀蟲,他們趴在帝國的身體上,肆意的吸食著帝國的血液,卻不管帝國的死活。

在帝國不堪重負轟然倒下之後,他們抽身離去,一轉身就投入到新的帝國,繼續著他們吸食血液的過程。

反正無論是誰當國,都不能不用他們。這也是他們不在乎誰來中原當皇帝原因,即使是異族也行,就是不能有任何其他的學說試圖挑戰他們的地位。一有苗頭就會群起而攻之,直到新的學術徹底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

對付一種已經退化成利益集團的學說,只有用新的學說代替舊得學說,讓其不再一家獨大,形成了競爭關係,才能讓其更好的打磨自己的學說,成為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學說。

這就是百家爭鳴的真正含義,引入競爭,在競爭中求得發展。這也是朱瞻基跟周忱闡明的執政理念,未來儒家一家獨大的時代將成為歷史。

儒家做為華夏大一統的穩固者,其歷史地位不容抹殺,未來的大明,儒家也一樣有一席之地。

這樣開誠佈公的告訴周忱就是讓他想清楚到底是站在自己這邊,還是站在儒家那邊。

這樣的選擇很痛苦,畢竟是背叛自己的階級,不能徹底與自己的階級劃清界限,朱瞻基絕對不敢放心用他。

這一點周忱很清楚,在他決定站在太子這邊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預料,只是沒想到的是太子殿下要做的遠比自己想象的還要多。

未來就是皇權代表的新學與儒家代表的舊學進行對決,可能沒有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其兇險程度一點都不亞於戰場。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成為這場變革中的犧牲品,歷史上哪一次變革不是腥風血雨。沒有人甘心放下手中的利益和權力。

新的學問想要奪得權力和利益,就得與老的利益進行生死相搏。鹿死誰手只有鬥過才能知道,周忱不知道太子殿下將如何開啟這新與舊的爭鬥。

周忱自己想象了幾個開啟方式,比如釐清吏治、肅貪反腐等政治鬥爭方式,可是總覺得這不是太子殿下的手段。太子重視工商,最有可能的就是以工商為缺口,進行新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