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韃子!”

各種各樣的聲音響成一片,全是請戰的聲音。大明現在軍功最重,一旦立下軍功,至少都能得到一個世職,所謂世職就是世襲的官職,與勳貴相似,不過級別較低而已。

就算是世襲百戶那也是為後代子孫掙了一個鐵飯碗,這個時候的大明軍隊還是願意戰,敢戰的。

“好!朕就帶著你們去草原上將蒙古韃子打得再也不敢南顧,為我大明打一個萬世太平。隨朕出發!”

隨著朱棣的指令,大軍開始向居庸關進發,出了居庸關就進入宣府地界。在宣府匯合其他大軍。

永樂大帝的最後一次北征徐徐拉開了大幕,朱棣下旨留太子帶領群臣監國負責出征大軍的後勤補給。

以安遠侯柳升、遂安伯陳英為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盂瑛為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為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為右掖;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為前鋒,大軍從宣府出邊牆,出征阿魯臺。

得到朱棣親征訊息的阿魯臺根本不敢與明軍交鋒,倉皇而走。大軍行至隰寧,透過審訊抓住的草原牧民,得知阿魯臺已經退往答蘭納木爾河。

朱棣召集文武群臣,商議大軍下一步行止。由於前期大量的兵棋推演,眾臣都對在答蘭納木爾河能否找到敵人與其決戰持悲觀態度。

朱棣與眾將都在地圖尋找阿魯臺最大可能會躲在哪裡,整個漠北草原廣袤無垠,任何一個有水源的地方都有可能是阿魯臺的藏身之所。

每次北征最大的困難就是找到敵人的主力,然而漢人畢竟不是草原牧民,無法熟悉草原上的一草一木。

商量到最後朱棣與眾臣拿出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那就是大軍繼續經開平至大寧停駐。寧陽侯陳懋與忠勇王金忠帶前鋒繼續北上探尋阿魯臺主力的位置,前鋒與主力保持三日路程。

如此安排風險極大,一旦前鋒被圍困,主力不能及時趕到就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這支前鋒就是一個誘餌,一旦敵人咬鉤,就需要前鋒將敵人至少拖住三天時間。

朱棣殷切囑咐陳懋與金忠道:“兩位卿家,朕不要你們殺敵多少,只要能把阿魯臺拖住三天,朕就能及時趕到將賊子一網打盡。兩位切記勿要貪功冒進,只要拖住阿魯臺就是首功一件。”

陳懋鄭重行禮道:“請陛下放心,臣一定會小心謹慎,不使阿魯臺奸計得逞。”

金忠是蒙古韃官,其名與已故兵部尚書同名,乃是朱棣御賜之名。金忠身為降將更表現的忠勇,不似漢臣一般禮儀周到,而是粗豪地說道:“大皇帝請放心,若是讓臣遇見阿魯臺,一定將他的腦袋砍下來獻給大皇帝!”

朱棣哈哈大笑,用拳頭錘了錘金忠穿著魚鱗甲的胸膛說道:“這才是我大明將軍應有的氣勢,朕就在這裡等你們的好訊息。”

前鋒大軍以騎兵為主,尤其是金忠麾下更是一人雙馬,在草原上騎兵對騎兵才是對付阿魯臺最好的辦法。

目送前鋒離去,朱棣始終心神不寧,不知道今天的決策會帶來什麼後果。

回到中軍大帳,朱棣讓眾臣散去,只留下了內閣輔臣楊榮與金幼孜。朱瞻基則立在朱棣身後,隨時聽從朱棣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