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到肚子裡的字,別人搶不走,即使咱以後不當兵了,認識字也好找個生計。有些人就是腦子不好使,覺得殿下讓他們讀書認字是害他們似的。”

朱瞻基第一次從這個時代的窮人嘴裡聽到了知識有用的說法,這個王二不簡單啊。

這個時代的黔首百姓都覺得土裡刨食,多認識幾個字那有什麼用,還不如多種二畝地來的實惠。讀書那是文曲星做的事,豈是咱普通百姓能幹得了的。

“王二,本宮在這裡給你個承諾,你若能在過幾天的全營文化知識考核中拿到第一名,本宮許你個百戶的前程。即使你拿不到第一,只要進前十,本宮就提拔你做總旗官。”

“謝殿下的賞識,第一標下沒把握,前十標下是一定要拿到的。殿下說不想當將軍的兵就不是好兵,標下的願望是在殿下的麾下當個大將軍。”

朱瞻基拍拍王仲義的肩膀說道:“本宮期待你當上將軍的那一天。”

休息一刻鐘之後,開始了分組訓練,王二身高腿長力氣大,被分為長槍兵,長槍兵的訓練是在木架子上吊著一個人頭大小的木製圓球。

首先是單兵訓練每人突刺十次,刺中六次算是合格,七次算是良好,八次算是優秀,九次是卓越,十次全中那就是完美。

圓球吊在空中並不是靜止的,而是在風力的作用下輕輕擺動。想要刺中並不是容易之事,更別提十次全中。

個人訓練過後就是列陣合練,主要練習出槍與收槍的一致性,保證陣列的連貫性。訓練以一個小旗的集體總成績為準。

火銃兵現在還沒有開始射擊訓練,而是在練習據槍與裝填。為了訓練火銃兵端槍的穩定性,每個火銃兵每天據槍不得低於一個時辰,在據槍的時候還要在槍口處吊上一塊磚頭。

大明現在所使用的火銃並不是明史愛好者熟悉的鳥銃,而是與火炮一樣的火門槍。

每次發射都需要在火門處插上藥焾,然後點火發射。操作異常繁瑣,而且還影響裝填效率。而火門槍的射程更是差強人意。五十步外已經無法穿透魚鱗甲,就是皮甲與鴛鴦胖襖也能抵禦一點彈丸的傷害。

朱瞻基正在要求皇家制造局改進火銃的發射方式,朱瞻基提供了兩種思路,一種是後世熟知的鳥銃類火繩槍,另一種是更為先進的燧發槍。至於什麼時候能夠研發出來,朱瞻基也不知道。他也不懂技術的發展是怎樣的規律。

刀盾兵是輔助防禦兵種,主要練習如何使用盾牌擋住敵人遠距離拋射過來的箭雨,替袍澤擋住儘可能多的傷害。同時在長槍兵進攻的時候,護住長槍兵的兩翼。

體能訓練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專案,比如說什麼保持平衡快速透過獨木橋,跨越障礙,徒手攀登等訓練專案。

這些新奇的訓練專案讓士兵們累的欲仙欲死的同時,又帶來以往從來沒有過的新奇感。士兵們在軍營裡過的無比充實,每個人都以在晨跑中將太孫殿下甩到最後一名為目標。

朱瞻基為了表示訓練的公平性,每天早上出操的時候,特意穿上朱棣賜給他的一套魚鱗甲。儘管做工精細,穿在身上的重量也有三四十斤,與士兵身上的負荷差不了多少。

朱瞻基這邊熱火朝天的訓練自然引來了隔壁京營士兵的圍觀,京營士兵三天一操。其餘時間都是閒暇狀態,哪像朱瞻基這邊每天都要訓練。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兵們的身上開始有了稜角,臉上也褪去了剛入伍時的稚嫩。一支強兵的雛形已經顯現出來,京營的老將開始坐不住了,一起組團踏進了朱瞻基軍營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