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百姓的民意5(第1/2頁)
章節報錯
“陛下草民,只想讓全家吃飽飯。”
“草民,想要冬天的時候,不會再有親人被凍死。”
“草民希望,我們都看的起病。”
“草民,希望陛下能夠長命百歲,有陛下在我們的日子就有奔頭了。”
“草民,希望.....”
時間飛逝,當話筒傳遞到普通百姓手裡的時候,他們往往一兩句就結束了。
普通百姓就是這樣,他們的要求遠不及,貪官汙吏的萬分之一,但是就是這些簡單的要求,大明現在依舊不能滿足他們。
無他,一切皆是因為農業國家的生產效率實在低到令人髮指。
“工業化必須在崇禎大旱之前開啟大明的工業化進城,”朱由檢心裡暗暗發誓到。
崇禎大旱是近500年持續性旱災時間最長,範圍最大,受災人口最多的旱災。旱災遍及20個省(市,北方多數地區持續旱災4~8年,1637年始於陝西北部,1646年終於湖南,重旱區在黃河、海河,涉及長江流域中下游15個省(區,乾旱重災區連成一片。
據文獻(如各地的地方誌記載估計,崇禎大旱自然變異非常明顯,黃河和海河流域持續少雨。1640年年降雨量不足300,59月不足200。華北地區1640,1641年連續兩年的降雨量均遠低於******(1959~1960年。1637~1643年降水距平值也顯示出1637年開始急劇下落的趨勢,1640年達到歷史最低,1643年趨於好轉。
崇禎大旱是逐步發展,1637年主要出現在華北和西北地區,1638年向南擴大到皖、蘇等省。北方地區許多縣誌的災異記載顯示,1640年出現數省特旱,核心旱區如山陝甘冀出現人相食的極旱情況。山西汾水斷流,臨汾夏季甚至“風霾不息“,即持續性沙塵暴。海河流域各河斷流,晉、冀、魯、豫大多州縣伴隨旱災出現蝗災、疫災,甘肅省死人達80%以上。
如此大旱,雖然朱由檢早有準備,但是依舊心裡沒有一絲的底氣。
畢竟受災的可不僅僅是大明,更北邊的草原人,他們也會因為收到災情。,
雖然現在他們已經臣服於大明瞭,但是一旦災情四起,大明全力賑災,到時候極有可能邊禍在起。
畢竟草原人可不是漢人,在餓死之前,絕對會想辦法,先從大明身上啃下一塊肉的。
大明倒不是害怕戰爭,只不是是不希望同族相殺罷了。
畢竟在朱由檢心裡,草原上的蒙古人並不是大明的世仇,而是大明的百姓。、
當然了那些建奴也是,只不他們融入大明之前,必須為自己曾經犯下的錯誤買單。
依他們的兵峰,為大明統一全球做出貢獻。為他們的後人,融入大明做出貢獻。
“朕說過,5年的時間,讓天下百姓都吃飽飯。@精華\/書閣*首發更新~~為了這個目標,大明正在積極的開發臺灣,海南島以及崇明島。
並且在全國各地修築鐵路。朕相信,再有3年的時間,臺灣,海南島以及崇明島將為大明帶來至少五千萬畝的耕地,大明各縣城都將被鐵路連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