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百姓的民意3(第1/2頁)
章節報錯
“你們想要給佛門鍍金身,可以,朕不反對,只要你們僧人自己打工賺的乾淨錢,你們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不過這香火錢,只能用於做善事,至於其他的想都別想。”朱由檢說到。
佛門之所以能聚集一幫信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會時不時的開倉放糧。
不過所謂的開倉放糧歸根結底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這種白白撈名聲的行為,怎麼能交給佛門呢?應該交給官府才對。
為了撈民生,朱由檢豐年過節,會在各地打著自己的命運施粥,
不過並不是白白的給,而是會讓百姓做一些小事,比如撿一下樹葉,吧一塊磚移從這搬到那,在從那搬到這。美其名曰,勞動才有收貨。
“不知道大師,對朕的解釋有異議嗎?”朱由檢問到。
“沒有異議。沒有異議”和尚急忙解釋道。
佛門不事生產,本就和皇帝的利益相反。
現在更有寺廟通敵,按照陛下的個性,通敵賣國沒有來個滅佛行動就不錯了,自己若是在不知好歹的問下去,到時候陛下一怒之下。毀廟滅佛,到時候自己可就是佛門的罪人啊。
“好了下一位。”
“陛下,草民這相有禮了,我只想問一下,我們普通老百姓什麼可以說,什麼不可以說?若是說錯了什麼會不會受到懲罰。”
老者彎腰鞠躬問到。
“百姓想說什麼,朕不會管,說實話的話,朝廷律法也不會處置你,但是注意這裡是實話,而不會是胡說八道的話。
或有有些覺得,嘴巴長在自己身上,自己想說什麼還要管,但是朕想說,社會不是你一個人的,你隨便的一句話,就可能對別人造成一系列不好的影響。
朕舉2個例子你們就應該知道了。
遠的不說,我們就說最近,熊廷弼
熊廷弼曾在南畿為督學,紀律嚴明,很有聲望。後來因為棒打生員致死一事,與巡按御史荊養智相互在奏章中攻擊。養智遞上奏章棄職而去,廷弼也因聽候核查回家鄉去了。
建奴叛亂,薩爾滸之戰大敗,是熊廷弼穩定住了局勢。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當時明神宗方死,明光宗即位。努爾哈赤進攻蒲河。明朝將士散亡七百多人,不過賀世賢等將領也有斬敵俘敵的功勞。然而給事中姚宗文卻在朝廷裡騰舌誹謗,熊廷弼因此無法再安心職守了。
最終在百官的嘴炮之下,大明關外失地千里,死傷明人無數,你們說,那些胡說八道的官員該殺?”
姚宗文這個人原先任戶科給事,因守喪離職回鄉。回朝以後想入補做官,而吏部的幾次申請遞給明光宗以後都被放置幾年,不予批准,姚宗文引以為憂。又假借招來西部人民的名義,託執政的大臣推薦自己,薦章上了幾次,仍得不到任用。
姚宗文沒法可想,就寫信給廷弼,讓他為自己請求一官。熊廷弼沒有隨從他,姚宗文因此怨恨廷弼。@精華\/書閣·無錯首發~~後來他一路巴結,才復職於吏科,到遼東來檢閱兵馬,與熊廷弼議事,大多意見不一。
遼東人劉國縉原先做過御史,在三年一次的考績中受到貶職處分。遼地戰事起來後,朝廷決定用遼人,於是他才做了兵部主事,參與軍務。劉國縉主張召募遼人為兵,按他的辦法召募了一萬七千多人,後來有一半以上逃跑了。熊廷弼把此事報給朝廷知道,劉國縉也對熊廷弼產生了怨恨。過去熊廷弼當御史的時候,與劉國縉、姚宗文一起負責進言,相互之間,意氣相得,共同以排斥東林、攻擊道學為職事。劉國縉等對熊廷弼寄以舊望,熊廷弼卻不能和從前一樣了,這樣他們之間更兩相失望了。姚宗文字出自劉國縉門下,他們兩個從此更加勾結在一起,傾軋熊廷弼。
等到姚宗文回朝以後,上書陳說遼地疆土日見減少,詆譭熊廷弼廢棄大家的計謀。(本章未完!
540百姓的民意3
,誇張自己的錯誤,並且說:“那裡的軍馬也不訓練,將領未加部署,人心既不親附,刑罰有時並無作用,只是軍民的勞務沒有停止的時候。“又鼓動他那一夥人起來攻擊,想非使熊廷弼去職不可。御史顧慥首先起來,彈劾熊廷弼出關一年有餘,諸事沒有規劃;蒲河失守,隱瞞訊息不上報;帶著兵器的戰士不用於作戰,只用來挖溝,尚方寶劍在手不求有補國事,只是供自己作威作福。
這個時候,明光宗駕崩,明熹宗即位,朝廷裡事情正多,而對邊疆大臣的議論也開始了,御史馮三元彈劾廷弼八件沒有謀略的表現,三件欺瞞皇帝的事,說不把他罷免,遼地終究無法保有。
明熹宗把馮三元的奏章發給朝臣議論,熊廷弼惱火了,上書為自己竭力辯解,並且請求罷官回鄉。御史張修德又彈劾他破壞遼陽。熊廷弼更加憤恨,又一次上書自白,說“遼地現已轉危為安,為臣卻要由生向死了“。於是繳回尚方寶劍,竭力請將自己免職罷官。給事中魏應嘉又彈劾了他,朝廷終於決定準許熊廷弼去職,用袁應泰接替了他。熊廷弼於是上書請求派人來調查。馮三元、魏應嘉、張修德等又連章極論熊廷弼的過失,熊廷弼就請派他三個來核實,明熹宗聽從了他的意見。御史吳應奇、給事中楊漣等堅決認為不可以,於是改派兵科給事中朱童蒙前去。等朱童蒙回來上奏,全面陳述了熊廷弼的功績,最後說:“我進入遼地的時候,士民對他垂淚稱道,說幾十萬生靈都因為廷弼一人才得以儲存,他的罪怎麼能輕易確定呢?只是廷弼最為陛下所信任,蒲河戰役中敵人進攻瀋陽,他驅馬前往救援,膽量是何等壯大;等看到官兵懦弱,就突然告老還鄉去了,這樣把皇上對他的大恩置於何處了呢?廷弼功在存遼,些微的成績雖有可稱;但罪在辜負了皇上,根據君臣大義而論,他是無法逃脫罪責的。這就是罪浮於功!“明熹宗因為熊廷弼力保危城,仍打算以後起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