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語出《商君書·更法篇》、《史記·商君列傳》。…

這是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為實行變法作了輿論準備。

第二階段立木為信

商鞅變法的法令雖然已經準備就緒,但沒有公佈。

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隨即便出示佈告:

“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兩黃金。“

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

商鞅又出示佈告說:

“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兩金(古時的“金“實際為黃銅。“

有個 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兩黃金(黃銅。

隨後才是正是的變法過程。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

但是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

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

但變法得以繼續實行下去。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

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對。

歷史上,任何一次變法維新,都不僅是一種治國方略的重新選擇,而且是一種利益關係的重新調整,這也便是改革會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世界上大公無私的人是有,但是這些既得利益們不一定有,若是等到地方強勢起來了,不變就是死,變了也是死。

你對那些既得利益們採用溫和的方式,對方會送直接選擇做亡國奴。

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當一個國家,在官員的建議下,

^0^ 一秒記住【】

放下對他們的屠刀的時候,這個國家已經不可避免的踏上亡國的道路。

無他,因為王朝的官員們他們手裡有權,沒有監督,沒有法律的嚴懲,不瘋狂吸國家的血可能嗎?

親,本章已完,祝您閱讀愉快!^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