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總結併發揚了周公的思想內涵形成了一整套系統的理論體系開創了儒家學派。

孔子提倡推己及人以恕道待人,就是說以對待自己的態度去對待別人。進而演繹出“仁”——以愛自己的心去愛別人、“

義”——以對待自己利益的態度去對待別人的利益和社會大眾的利益。

這樣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你,種善因而得善果。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這是人類的本性。

孔子提倡做事由近及遠,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仁”——以愛自己的心去愛別人,首先就是愛自己身邊的人。

愛自己的父母是孝,愛自己的兄長是悌。

“義”——以對待自己利益的態度去對待別人的利益和社會大眾的利益。

首先要維護朋友的利益,忠於友誼維持好個人操守。做人也一樣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近及遠由小見大。

孔子提倡反諸求己反躬自省。

遇事先找自身的原因進行自我反省。儒家講“內聖則外王”,我們所有的行為、語言、處世都是我們思想、習慣的外露,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要首先從自身找原因。

因為別人即便有錯可是我們是控制不了別人的,我們能控制的只是自己。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自己必然有一定的責任,我們只有將自己的錯誤找出來才能防微杜漸,從中參悟出人生的道理以免下次再犯。

孔子提倡先立德後立業。

君子有德而後有人,有人而後有土,有土而後有財,有財而後有用。

人的品德高尚才會有仁人志士與你交往而成為朋友,有了他們的幫助支援才能去做事業,有了事業才可能得到錢財,有了錢財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未立德而先去追求錢財和享樂是本末倒置的行為。德與財是物體與影子的關係,人有德進而精心的培育它,則錢財就如影隨至了。

君子言義而小人言利。

義就是公理。言義是以長遠的目光對待自己和他人的利益而追求雙贏和共贏。言利是鼠目寸光的追求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可能損害他人的利益。

聖人無私故能成其私,以無私和義的標準去處世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和別人的最大利益。

天道無親,恆與善人。上蒼待人是沒有親疏的,他將幸福播撒給一心向善的人們。

孔家因為孔子而昌盛了近千年。

但是漢朝之後,除了所謂衍聖公封號之外,孔家也沒有出現幾個拿的出手的人。

對於儒家思想的貢獻,孔家的貢獻也很少。

甚至,能做的孔子提出的文、行、忠、信四點的孔家人都少之又少。

所以孔家的繁榮,靠的就是孔子。

自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

孔子就成為了所有文人心中的聖人。好以孔子門生自稱.

雖然這裡面8成9的文人,自詡孔子門生根本根本從心裡認可孔子的思想而是為了給自己臉上鐵金。

但是既然對方自詡孔子門生,就要聽孔子的訓誡,那怕心裡在怎麼不認可,但是表面上功夫還是要做到的。

現在朱由檢借孔子之口,罷免了不聽話的孔胤植,順帶把今後衍聖公的任免抓到了皇室手上。

對整個大明來說都有重大的意義。

託夢之事,朱由檢本來不想整的.

但是沒有辦法。

要知道既得利益者們可是寧當亡國奴,也不願失一分利。

現在大明境內問題重重,無數利益受損的人,都對朝廷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