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遷都(第2/2頁)
章節報錯
。
朱沆各方面都算得上過渡時期、坐鎮荊湖南路的良選。
當然,徐懷也得防備朱沆有別的謀算,另薦程益出任荊湖南路轉運副使,以便司空府對荊南有一定程度的掌控。
徐懷回到泌陽,司空府府署也將常駐於泌陽,也需要對京襄路制置安撫使司進行大規模的調整。
主要核心職能部門轉入司空府之後,京襄路制置安撫使司之下同樣恢復帥、漕、倉、憲四司分置的格局。
京襄路乃是司空府的根本之地,徐懷還將繼續兼領制置安撫使,程倫英則出任京襄路轉運使、提舉常平使執掌漕司、倉司,兼知南陽府事;徐武坤出任兵馬都部署,執掌帥司,即負責京襄路地方守軍的編成、組織以及除泌陽城之外的城寨守禦之事;此外,徐懷還舉薦周鶴長子周良恭出任京襄路提舉刑獄公事,執掌憲司;史軫長子史珣出知泌陽縣事。
而在司空府層次,史軫執掌長吏院兼領五路度支使,依舊穩居京襄吏臣之首,主持司空府大小政事;韓圭授任軍師祭酒,執掌主簿廳,居僚職之首,主持樞機案牘等事;徐武磧執掌司馬院,負責馬步軍及水軍的組織、編練、軍法監察、城池營造、軍械被服制造、後勤運輸補給、軍事指揮學堂建設等軍務相關事宜。
軍情參謀司升格為與長史院、司馬院同等級別的一級機構,除了軍情偵察外,更主要側重於作戰籌劃及執
行等事務,實際將成為司空府的作戰指揮中樞。
以往主要負責軍情刺探等事的周景、張雄山就難以勝任主官之職了,徐懷則將陳子簫調入司空府,執掌軍情參謀司,周景、張雄山以參謀軍事作為陳子簫的副手,共同執掌軍情參謀司。
陳子簫離開之後的蔡州行營,由唐盤出任都統制兼知蔡州府事,韓路榮為副都統制。
此外除了鑄鋒堂調歸司空府直屬外,雲陽、淮源等地的工礦基地,也都隨著軍械監、工造監的升格,從京襄路劃分出來,歸為司空府直屬。
雖說“逃京之變”令預定的渡淮北伐拖延下來,但也為以京襄為主,梳理帝國方方面面的軍政事務提供了難得的緩衝時間,為淮西地區的生產恢復,為靖勝、驍勝、宣武諸軍將卒家小的遷徙、安置,爭取了難得的緩衝時間。
包括從牛首山義軍及建鄴府軍中招募將卒新編一鎮戰兵隸屬於宣武軍麾下、駐守建鄴等沿江地區,靖勝、宣武、驍勝三軍總計十四萬將卒,家小總計六十餘萬,全部遷往潢川、固始、光山、商城等縣,共完成塢寨、城壘修善四百六十餘座,修繕、新建屋舍三十萬間;恢復及新墾田地一百五十萬畝。
雖說諸軍眷屬安置工作程序還僅完成三分之一,後續還需要新建三十餘萬間屋舍,新墾三百餘萬畝田地,以及修繕大量的堤壩、河渠、道路等配套設施,才能算初
步完成安置,但看到京襄投入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快速推進相當事宜,諸軍將卒計程車氣也是難言的旺盛。
靖勝、驍勝、宣武諸軍皆仿效天雄軍設立十數座中初級軍事指揮學堂,對全軍基層武吏都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短期軍事輪訓;同時靖勝、驍勝、宣武諸軍半數以上的中高階軍將,也都到設於泌陽的高階軍事指揮學堂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軍事輪訓。
廬、和、舒、蘄以及荊州南四縣等地的流民安置工作也逐步展開。
傳統的流民安置,都是由州縣出面,發放少量的口糧、農具,使之開墾無主荒地,開墾後田地皆為自有,可以免除一定年限的賦稅。
由於流民自力更生的能力極為有限,這種放養式的開荒安置,過程極其艱苦,流民需要長期忍受飢病、風餐露宿,大部分人都未必能熬到苦盡甘來之時。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容易開墾的土地以及半熟地,又常常會被勾結官府計程車紳宗縉大規模侵佔,從一開始就導致土地授配不公。
京襄主導的流民安置,工作則要細緻得多,會調派大規模的鄉吏進行人員組織,主持垸寨、屯寨以及道路津橋、河渠的修造,會集中人力物資、成片的開墾荒地,建造屋舍,保證安置期間流民的口糧以及其他基本生活物資的供給。
當然,所開墾的田地都隸為官田,不直接授以私有,耕種不僅需要繳納賦稅、田
租,流民青壯還都需要編為相當於預備役的輜屯兵,進行操練,承擔一定工造之事,必要時還需要轉為守兵參與守城,但最終也會根據相應的服役年限及立功情況進行授田。
雖說如此模式的流民安置,需要預先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但這也能直接解決了後備兵員不足的難點,從而擁有極大的編制彈性——就像京襄在收編洞荊流民之後,常備兵馬雖然會控制十萬左右,但極限時可以擴編到三四十萬之巨。
也就是說,隨著廬、和、舍、蘄以及荊州南四縣等地的流民安置工作逐步展開,司空府兵員儲備也就迎來新一階段的規模擴張……
除此之外,包括江西、江東、浙西、荊南、荊北五路在內,地方州縣以徭役所徵編的兵馬,參與淮河防線諸城以及後續渡淮作戰的輪戍也形成定規。
雖說定期參與輪戍的諸路兵馬總規模將進一步控制在五萬左右,但輪戍週期延長到一年,可以進行更為系統的營伍及守戰操訓。
同時諸路參與輪戍的兵馬,以失地農民為主,在完成輪戍之後返歸地方時,徐懷要求地方將參與過輪戍的兵卒列入預備役進行管理,優先拿出官田租佃給他們耕種,租賦皆減半徵收。
這些事務,中樞由樞密院執掌,地方由之前虛授的團練使執掌其事,保證必要時能從地方徵募到足夠多的合格兵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