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踏營(第2/2頁)
章節報錯
蕃兵對蘇蕈、徐憚他們的到來,除了在側翼集結兩千騎兵試圖攔截之外,再無別的防備。
南側柵牆也並非是那種用兩層密集柵木插地、中間填土夯實、上面可以站立將卒進行守禦、高逾丈餘、額外還有垛牆的堅固砦牆。
南側柵牆僅僅是一道長約四里,用手臂粗細原木搭建、中間縫隙大得小羊可以鑽過去、不足一人高的單層柵欄。
蕃兵將更為堅固的柵牆,建在封堵峽口的一側。
南側倉促起拉過來的十數只拒馬,也是又矮又小,縱馬就能越過。
蕃兵平時主要也持刀弓在馬背上作戰,下馬作戰既談不上經驗豐富,也缺乏鋒利的長矛與堅固的盾牌,去抵擋騎兵陣列鑿穿式的突擊。
之前與蕭燕菡、張雄山他們統領的先遣兵馬作戰,蕃兵這種劣勢還不太明顯。
畢竟蕭燕菡、張雄山他們一直都極力避免大規模的正面交鋒。
同時在通天河中上游沿岸地形開闊,蕃兵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無需下馬結陣作戰,而是仗著以逸待勞的機動優勢在側翼進行纏鬥、遊鬥,又或者大規模的迂迴包抄圍堵,就足以令蕭燕菡、張雄山他們疲以應對。
然而在面對蘇蕈、徐憚所率的輕重甲騎及步甲混編鑿穿陣列,蕃兵的劣勢則徹底暴露出來。
兩百重甲騎居中,百名步甲持盾保護輕甲騎前翼,遮蔽蕃胡弓弩射擊——弓臂鬆軟的騎弓在十數二十步距離,對瘊子甲及馬鎧保護的重甲騎以及盾牌、鱗甲保護的步甲根本形不成威脅。
“開!”
左右數名力士,在重盾的保護下逼近柵牆,怒喝聲中持巨斧劈斬而下。
徐憚驅馬上前,隔著不足馬首高的柵欄,長槊橫掃,頓時叫兩名持刀從柵欄縫隙捅刺的蕃兵血濺當場,之後長槊劈斬,與兩側的持斧力士,三下五除二將一截柵欄劈倒,開啟往敵營衝殺的缺口。
馬槊連桿帶刃,長逾一丈,徐憚高踞馬背之上,居高臨下攢刺劈斬、寒光四溢,叫手持長刀的蕃兵如何抵擋?左右甲騎多持重鋒長矛,攻擊範圍也遠在蕃兵之上——棄馬隨重甲騎兵殺入敵營的步甲,主要是保護戰馬以及封堵重甲騎之間的縫隙,防止蕃兵貼近,共同形成堅實的錐形陣列,往敵營縱深鑿穿。
蘇蕈率領輕騎,除了不斷擴大南側柵牆的缺口,攔截在他們後方重新集結的蕃騎,也同時跟隨前陣往敵營縱深移動,以弓弩與遠處的蕃兵對射。
輕騎將卒也基本以鱗甲或札甲為主,主要是戰馬不披馬鎧,是容易為蕃兵攻擊的弱點;戰馬在殺入敵營之後,速度也拉不起來。
不過,大營之中的蕃兵雖說高達五千人之多,是殺進來的援師的十倍,但有時候絕對多的人數未必就是優勢,甚至還是劣勢。
比如說現在。
被重甲騎與步甲混編的堅實陣列鑿穿,居前的蕃兵被殺膽喪心寒,忙不迭逃散,先就將蕃兵兩翼的陣列衝得混亂不堪。
南柵牆附近的蕃兵不僅沒有辦法有效組織進攻,去威脅援師相對薄弱的側後翼,甚至還爭先恐後往缺口處逃去,將南側重新集結起來的數百蕃騎阻攔住,沒有辦法死咬上來。
敵營地勢平坦,徐憚高踞馬背之上,將三四里方圓的敵營盡收眼底,沿路徑直往其中軍大帳方向殺去,所向披靡。
這時候鄔散榮、蕭泫、孫延觀也親率南下殘兵,從峽口處殺出。
一方面是蕃兵在峽口處所立柵牆較為堅厚,又填充大量的障礙物,一方面南下殘兵各方面消耗太大。
他們逼近敵營後,前期主要拿弓弩列陣攢射。
待確認敵營已經徹底被攪動起來,峽口處的敵軍心思慌亂,無心防備,南下殘兵則直接繞開障礙物,攀附、翻越柵牆,往敵營縱深殺來。
孫延觀所率兩百人馬,還有較強的戰鬥力,兵甲也好,自然是一馬當先,結成前陣先往縱深處衝殺;鄔散榮、蕭泫各率其部結陣緊隨側翼往前移動。
兩支人馬,規模都不大,卻像兩頭惡龍,踐踏進蕃兵大營,攪起掀天波瀾。
蕃兵在慌亂中組織起來的孱弱攔截,都被毫不留情的一一絞碎。
兩支人馬前後腳殺到敵營中軍大帳,但沒有逮到要害人物,就見中軍大帳附近一片狼籍,所謂的上師、蕃人丞相以及數以百計的喇嘛都不知道早逃哪裡去了,他們這時候也發現大營中的蕃兵已經徹底陷入群龍無首的混亂,只恨爹孃少生了兩條腿,拼命從缺口往平壩兩端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