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物有其質(第2/2頁)
章節報錯
喻承珍、莊守信等大匠級人物,所收的弟子,在汴梁成千上萬匠工裡都可以說是百裡挑一、千里挑一的角色;資質上稍有愚鈍,也入不了他們的法眼。
不過,莊庸、陳榮鈞等人更拘泥於成法,對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匠術掌握極好,也有能力帶領匠工隊伍,卻是沈煉最不拘一格。
徐懷最初也是選定沈煉研究連爐法,之後委派他主持十八里塢鐵場,後續在信陽新設的鐵場,隸屬於十八里塢鐵場,由沈煉安排人手去建設、管理;新設煤鐵監的衙署也是設在十八里塢鐵場,而非楚山或舞陽。
聽沈煉說在十八里塢設計修建了新爐,徐懷卻不關心效果如何,更在意沈煉對風力、焰流及爐膛結構的研究。
這些才有可能叫沈煉真正走進當世匠師無人能及的層次與境界中去。
當然,莊守信對女婿沈煉的折騰,還是頗有微辭。
為表示實質的支援,徐懷一早就親率眾人趕來鐵場,看新爐實際執行的效果。
“鐵水入側爐,用木棒攪拌,凝固則慢;用鐵棒攪拌凝固而速;而用木棒攪拌過的鐵水,要是額外匯入冷室加快冷卻,所得鐵質堅而脆,鐵質要比粗鐵料更優,但性相近,”
走到熱力灼人的膛室前,沈煉介紹起他近兩年來對連爐法的研究,說道,
“卑職私下揣測,世間萬物皆有其質,質不同而性狀不一,諸質融合、分離,良莠則分——連爐法攪拌之物,看似木棒與鐵棒沒有什麼區別,前者卻是額外
(本章未完,請翻頁)
將木質融入鐵水之中。粗鐵冶煉,石置炭上,熔融流下,其質硬脆,也應是這個過程有木質融入,所以性狀才有類似之處。以此可見,石炭也應含木質,以煉炭法燒之,實是去除有害之質而留其真……”
“不要你以為,更不要你私下以為——第一,你有想法、觀察、揣摩,要想辦法創造合適的條件去驗證;第二,你要將這些著述成文,可以先放到內部進行交流、交叉驗證,”
徐懷雙手圈出一個圓,比劃給沈煉看,說道,
“這個世界已知的,只有這麼點大,之外都是未知的,需要一代代人去探索。我們但凡能為此做出些事情的,都可以說是基石性的人物,也註定會青史留名的……”
“節帥訓示極是!”沈煉說道。
徐懷將袍甲脫去,僅穿一件短褂,帶著眾人一邊聽沈煉講解,一邊認真的觀察爐工操作新爐的細節。
入夜就帶著眾人在鐵場住下來,召集匠師討論近兩年來鐵場運營的得失,第二天一早待新爐的爐溫徹底冷卻下來,徐懷還親自鑽入爐膛,研究內部的結構以及爐膛材料經歷高溫灼後後的變化。
雖說沈爐已經將爐膛結構圖精細的畫出來,爐膛材料灼燒後變化也可以取樣觀察,但徐懷寧可將自己搞得滿身又黑又髒,像是從炭堆裡鑽出來似的,也是要以身作則,告誡諸工官切不可因為有官職在身,就脫離一線的艱苦工作。
有時候官僚化是難以避免,但也絕不能在這時候冒頭。
確認新爐直接採用生鐵料進行冶煉,更方便鐵製品的批次煉製,徐懷就直接在鐵場住下來,親自參與鐵絲的試製之事。
當世已有能力製造水運儀象臺這樣利用水力驅動的複雜器械,還編纂《新儀象法要》之類的制械著述傳世,但並沒有真正發展開來。
鐵絲的拉制,對爐膛焰流有極高的要求,這也是當世絕大部分匠戶都無法仿製的關鍵原因。
徐懷開創的連爐法以及沈煉所設計改進的新爐,在改善鼓風條件,都能直接煉製最難融化的柔鐵,也就為鐵絲的拉制提供最基本、最紮實的條件。
不過,想要使鐵絲拉制足夠廉價,完全靠匠工拿把鐵鉗子將半融化的鐵絲透過拉拔孔一點點拉制出來,這顯然是不行的,需要設計利用畜力或水力驅動的絞盤等器械,投入到鐵絲拉制中去。
此外,楚山已經初具規模冶鐵的能力,鐵製器就不能再侷限於傳統的農具、刀具等鐵器製作。
要不然,受需求限制,冶鐵很難得到真正的發展。
沈煉所設計的新爐,實際為更多型別的鐵製品批次製備提供了便捷條件——徐懷想著在鐵絲製備工藝成熟之前,可以將製備過程要簡單一些的角鐵先搞出來。
於連爐之中充分攪煉、放入模子壓制成型的角鐵,可以方便的透過鑽孔、鉚接,用於各種結構件的製備中,相比較木料,結構強度更高卻更輕便。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