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2/2頁)
章節報錯
朝廷給了楚山軍三萬正卒、兩萬州兵的編制,汝潁會戰期間,楚山軍在經過極致動員後,加上南附兵馬在內,人馬一度高達六萬餘眾。
不過,汝潁會戰結束後,為了確保明年春耕不受影響,也為了給楚山軍民更多休生養息的時間,徐懷也是迫不及待的解散二線兵馬,使歸生產。
楚山軍最終僅保留三萬正卒、一萬州兵的在編兵馬。
要不是赤扈正式設立京西四州總管府,將兩萬精銳赤扈騎兵編歸京西軍旗下,徐懷甚至想進一步縮減在編人馬。
實在是太緊缺錢糧了。
別看汝潁會戰繳獲極豐,但上萬傷亡撫卹發放下去,也是所剩無幾了。
朝廷雖然承諾每年給楚山軍三百萬貫養軍錢糧,也許汝潁會戰期間,襄陽轉運舞陽約有六十餘萬貫錢糧結餘,建繼帝大筆一揮,直接作為給徐懷私人的賞賜留給楚山,但實際上也僅夠三萬正卒的日常補給及發放錢餉。
當然,這裡面還沒有囊括楚山給天雄軍將卒家小的租賦減免。
養一支精銳兵馬的消耗,太過巨大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
除開養軍之資,除開滍水長堤及召陵新城的修築,襄城、舞陽、葉縣、遂平、確山等城,即便城池完好無損,太過低矮的城牆不利防禦,後續城牆急需加寬加高、急需增添譙樓、戰棚等附屬防禦建築,急需開挖內外壕溝,急需修築羊馬牆……
這些都意味著一筆筆需要緊急開支出去的錢糧。
汝潁會戰也證明了水軍的地位與作用不容忽視。
許凌最初率兩千水軍將卒護送徐心庵所部進入潁水,到最後棄船登岸,前後總計減員一千兩百餘將卒,戰船也都盡毀。
徐懷將周洛等出身鄢陵、尉氏等水澤之地的一部分南附義軍將卒,都編入楚山水軍,擴編到三千人。
打造更多更強的戰船,三千人馬晝夜不休的進行操訓,都是吞噬錢糧的無底洞。
韓昌甫、周虛易等義軍將領,率領數千義軍將卒撤入嵩山立足,朝廷授韓昌甫等將都虞侯,明確嵩山義軍受楚山行營節制。
朝廷對敵軍堅持作戰的義軍及其他抵抗勢力,即便有心招撫,也是隻給官職將銜,錢糧卻是不管,允其就此籌措。
楚山這邊卻無法完全坐視不理,好在前期也僅應允供給兵甲弓弩,而汝潁會戰之中所繳獲的兵甲弓弩甚多。
史軫、蘇老常等人為此忙得飛起,每一筆錢糧支出都是反覆合計,但短時間內也難向朝廷提更多的要求。
鄭懷忠所轄的左右神武軍縮編到四萬正卒,朝廷每年也僅拔付三百萬石錢糧,但河洛上百萬民眾南遷安置,朝廷需要額外拿出大筆的錢糧出來。
而從襄陽遷都建鄴,建繼帝與群臣再省吃簡用,這也是一筆天量的開銷。
江淮、荊湖等地的水軍需要大規模擴編、操訓,長江以北諸路需要加強防禦,不能完全寄望淮王府軍於淮河沿岸的防禦。
這些都是朝廷近期需要開支出去的錢糧。
而這幾年來為應付北方的戰事,對江淮、荊湖、兩浙諸路屢屢加徵,數百萬流民南涌,沒有土地賴以謀生,便成群結隊的落匪為寇侵掠地方。
各地民亂苗頭漸起,目前又以荊湖南路為最。
汝潁會戰前夕,荊湖南路押往秋賦前往襄陽的船隊,在洞庭湖口被劫。
上百萬石錢糧落入大寇孔彥舟手中,孫賊聲勢一時無兩,在洞庭湖中號稱坐擁數萬水軍,即便是各方傳書有相當程度的虛張聲勢,但也足以稱得上大患了。
建繼帝最終沒有中斷遷都計劃,在各種因素之外,也是為了更好加強對江淮、荊湖諸路的統治;最終也沒有對前期極力阻撓北征的周鶴、高純年等人加以懲戒,主要還是考慮江淮荊湖以及川陝諸路的有序統治,離不開以周鶴、高純年等人為首計程車臣體系去維持。
在離開舞陽時,周鶴、高純年等人就舉薦許蔚出任荊湖南路制置使,並從左宣衛軍抽調一部精銳,前往潭州清剿大寇孫彥舟。
徐懷考慮到許蔚南歸之後身體一直很差,建議建繼帝另選賢能,但許蔚他自己更憂心拖延下去,荊南賊勢坐大、無人能制,極力應承其事……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