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軍都寨(第2/2頁)
章節報錯
…………
…………
軍都寨有兩座寨門,一座東向,供官員兵卒進出,也是正而八經的城門形制,券石磚砌,寬僅一丈餘,十分狹窄。
不過,為方便大群馬匹早出晚歸,方便大量的草料運入,面朝御馬湖南岸槐樹岡方向的西門則要寬敞多了——七八丈寬的寨門也是由數段木柵門構成。
軍都寨作為較為純粹的養馬地,並沒有多作防禦上的考慮;守軍心知西寨柵門乃是薄弱點,倉促間也只能將寨中的雜木製作拒馬、鹿角堆填到柵門之後。
楚山甲卒及突騎主要部署在槐樹岡東坡,防範雲州騎趁亂突襲過來,並不急於參與進攻對軍都寨。
申時又有兩隊義軍從汴梁趕來會合,總計一千五百名義軍將卒士氣大振,又裝備上新繳獲的兵甲,藉著雲梯等簡陋戰械,對軍都寨低矮的寨牆發起進攻。
與此同時,軍都寨內的料場、兵舍燃起熊熊大火,部分馬舍開啟來,數以百計的戰馬受驚在寨中奔走,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軍都寨最多時容納兩萬多匹馬圈養,佔地要比一般的縣城大得多,甚至不在州城之下。
雄州軍守兵僅五百餘人,根本就沒有辦法將週二十里的寨牆守得滴水不漏。
被驅趕上寨牆參加防守的役卒,兵甲都不齊全,人心慌亂之餘也沒有幾人真心想著幫雄州軍守住軍都寨。
混亂髮生之後,早就潛入軍都寨的內線聯同賀枕等歸義武將第一時間控制住西南角的一段寨牆,配合兩百義軍將卒登上寨牆,附近的廂軍役卒很快紛紛倒戈,一隊雄州軍衝過來想要奪回這段寨牆的控制,卻很快就被擊潰、四散逃走。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徐懷對軍都寨守軍並沒有趕盡殺絕之意,特地留下東寨牆及寨門不圍;進攻軍都寨也是圍繞另三面寨牆進行。
天黑之後,見雲州騎始終不敢從側後對槐樹岡發起進攻,而汴梁方向始終沒有援軍出現,守將楊青山最終放棄頑抗,率領百餘殘軍以及一批戰馬從東面奪門逃出軍都寨。
義軍將卒最先進入軍都寨滅火、平息混亂——也是虧得才剛剛入秋,軍都寨內儲存的草料不多,大火在子時之前最終撲滅。
不過,還是有大批的戰馬死於煙薰火灼及混亂的踩踐之中。
再加上楊青山從東寨門逃走,有數百匹馬匹跟隨著從東門驚走,最終清點下來,軍都寨總計繳獲兩千五百餘匹良馬,但也足夠用了。
此次集結的義軍人馬雖然眾多,有一萬餘眾,但能駕御戰馬者極少。
而義軍倘若不撤往楚山,攜帶大量迥異於尋常駝馬、耕用馬的戰馬,想回到河淮諸州縣繼續潛伏,也極為不利。
這批戰馬最主要的,還是用來裝備侍衛親兵營,使分散潛伏到鄢陵、尉氏的兩千多侍衛新兵營將卒恢復騎兵編制——這也是突襲汴梁最為關鍵的一環。
在清濛濛的晨光中,張雄山領著賀枕等歸義將領來見稍作休憩的徐懷,偵騎也帶著汝潁最新的事態變化訊息。
在最初的計劃裡,奪取軍都寨,侍衛親兵營恢復騎兵編制之後,就意味著汴梁突襲戰暫告一段落,侍衛親兵營會繼續留在汴梁附近與敵周旋,助諸路義軍快速撤走。
徐懷又沒有想著去跟赤扈騎兵主力正面交鋒,原計劃是儘可能避開從東面、東南增援過來的平燕軍騎兵主力,而料定鎮南宗王府的騎兵主力一時半會也無法渡河南下,恢復騎兵編制的侍衛親兵營,往西、往嵩山西麓撤退,並非難事。
而在最初的計劃裡,徐懷也沒有想過要收編軍都寨、戰鬥力孱弱的役卒,最多是開啟錢糧庫房,任其取錢糧散去。
不過,從決定招募靖勝軍老卒及汴梁降軍之中的義勇血性之士,徐懷就調整了原定的撤離計劃。
對軍都寨千餘役卒的安排,也是不願南歸者,任其進庫房取錢糧就地散去,但最終還是有七百多役卒決定與賀枕等歸義武將南下。
以大越軍制,廂軍兵卒一部分乃是從禁卒淘汰下來的老卒,一部分乃是從流民、充軍盜匪中所徵募的羸弱之民。
他們編入廂軍之中,也是苦役為主,薪餉比禁軍還要可憐得多,根本不足以養家餬口,因此大部分廂軍兵卒壓根就沒有家小。
直接收編七百多廂軍役卒,雖說不指望他們能參與殘酷血腥的戰鬥,但也沒有家小拖累。
徐懷也直接決定,將七百多廂軍役卒編為一營工輜兵,以賀枕暫領營指揮使,輔助後續的作戰……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