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人選(第1/2頁)
章節報錯
看堂前眾人喜氣洋洋,頗有“一人得道、雞犬皆得昇天”之志,言語間又不加剋制的貶低楚山,晉龍泉覺得又好笑又悲涼。
晉龍泉在泌陽城作為縣尉司都將,比平民百姓要耀武揚威多了,但在唐州、泌陽官吏群體裡,地位只能說是微末。
他的眼界聞識,看上去並不比在座大多都在州縣任吏或經營各種生意的眾人強出多少。
不過,唐天德只要有機會到泌陽來,都會暗中與他接觸一番,互通訊息,他今日又在驛舍與鄭屠細細談了大半晌辰時,晉龍泉還是很清楚當前的形勢是何等的惡劣,眼下只是難得的喘息之際罷了——在軍事上佔據絕對優勢的赤扈兵馬,目前正全力攻佔河東、河北未陷的城池,意圖先徹底控制住黃河以北的地域。
晉龍泉沒有等晉家長孫晉玉柱醒來,說他這就去找知縣程倫英、縣尉朱通請辭,等將手裡諸事交待出去,就隨時可以陪晉玉柱動身趕往襄陽。
走出榆錢巷,便是泌陽城東大街。
街巷間難民不多,秩序尚好。
這主要是汴梁淪陷之後,景王以京西、陝西、河東兵馬大元帥的名義,勒令許蔡唐鄧等地城池緊閉城門,要盡一切力量疏導難民南下,而不是任其肆意湧入南陽及北部的城池之中,給這些城池帶去不可估量的負擔。
沿途諸州縣即便組織賑濟,也都是在城外設粥場。
反應及時,泌陽城內目前還沒有受到戰事太直接的劇烈衝擊,但晉龍泉作為縣尉司八都將之一,會負責城外粥場的治安秩序,也很清楚每天有多少難民背井離鄉倉皇南逃。
州衙前停著數輛馬車,數名家丁正將數只木箱抬入車中,晉龍泉對這些人的面孔都不陌生,知道他們乃是知州董成身邊的家丁。
看到這一幕,晉龍泉忍不住想:襄陽知府寧慈已經到泌陽,原知州董成這是要動身前往襄陽待命?
董成作為原樞密院蔡鋌的嫡系,於桐柏山匪亂後期赴任唐州。
兩次北征伐燕皆遭慘敗,劉世中、蔡元攸等人戰死,作為聯兵伐燕的主要推動者樞密院蔡鋌下獄問罪,蔡系在朝中的將吏也隨之分崩離析,或流或貶。
不過,第二次聯後伐燕潰敗後,赤扈人隨即南侵河東、河北,朝廷無意也沒有精力對諸路監司的蔡系官員進行清洗。
董成在唐州僥倖逃過株連,直到唐、鄧兩州並置南陽府。
南陽府作為襄陽藩屏,董成受諸多條件限制,是不足以坐鎮南陽的,也許調往襄陽一輩子任個閒差,是他最好的宿命。
景王在襄陽登基,襄陽便成新都,原襄陽知府寧慈雖說不足以坐鎮新都,但他歷任知鄧州、京西南路轉運副使、知襄陽府等職,身為士臣,又熟悉地方事務,卻可以說是南陽知府的不二人選。
只是晉龍泉不知道寧慈已經悄然到泌陽就任了。
晉龍泉心想他作為縣尉司都將,寧慈到泌陽他都沒有聽到一點風聲,也是真夠悄無聲息的,暗感可能就是這一兩天的事情,難怪昨天夜裡見到知縣程倫英大衙堂上愁眉不展,大概是擔憂董成走後,原唐州州縣官員會不會受到衝擊吧?
晉龍泉沒有機會接觸寧慈其人,但在赤扈人第一次南侵時,寧慈代表監司坐鎮泌陽,部署泌陽、方城等地的防禦,其人對楚山眾人心存芥蒂,一直有意加以防範等事,晉龍泉也有所聽聞,只是不知道傳聞是真是假。
想到這裡,晉龍泉這越發感到調晉莊成到襄陽,使他在晉莊成身邊有機會隨時瞭解士臣群體對楚山的好惡,確實極有必要。
要不然,士臣在襄陽還佔據絕對的主導力量,與楚山關係密切的人物,又被有意無意的排斥在外,是很難搞清楚周鶴、高純年這些以士臣自居的人物,到底有沒有在幕後對楚山動什麼手腳心思。
“晉都頭,你這大半天跑去哪裡了,縣尊到處找你呢?”
晉龍泉回到縣尉司,還沒等他在公廨坐下歇一口氣,便有一名青衣衙役跑過來找他,急切拽著他就往縣衙大堂走去。
縣尉司作為縣衙的組成部分,跟縣衙大堂挨著,晉龍泉不知道程倫英有何事繞過縣尉朱通直接找他,走進衙堂,看程倫英坐在大案後翻閱案牘,上前稟問道:“縣尊有何事相喚?”
“龍泉啊,你坐下說話,”
程倫英放下手中文牘,示意晉龍泉坐下說話,也不繞什麼彎子,說道,
“雖然還沒有正式張榜公佈,但寧府君昨日已到泌陽正式上任了。當下形勢危惡,南陽又承擔起屏護襄陽之責,除了都行營司所轄的禁旅精銳會駐守諸城外,南陽廂軍鄉兵也需要進行整頓操訓。寧府君昨日找我,有意薦我到兵馬都監司任事,但我一人孤木難支,對府司將吏也不甚熟悉,卻不知你是否有意到兵馬都監司歷練……”
周鶴、高純年、顧蕃等人目前還是希望襄陽附近的州縣地方兵馬,儘可能由士臣直接掌握。
程倫英作為泌陽知縣,在士臣之中資歷算不得多深厚,桐柏山匪亂期間他的表現甚至都談不上多優秀,但恰是桐柏山匪亂,叫程倫英對營伍編訓、城寨防禦以及行軍作戰等事頗為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