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歸來(第2/2頁)
章節報錯
蘇老常他們以為形勢沒有那麼迫切,對淮源青衣嶺道的建設,錢糧及人力投入都有所不足,卻很是花費一番氣力開闢坡地山田。
以前桐柏山裡的山寨勢力多,又多踞險地。
這個“險”,主要還是指進出山寨勢力範圍的地形險峻,易守難攻,但不意味著山寨勢力範圍之內,就沒有溪谷緩坡可以開墾。
這些地方之前為山寨勢力佔據,附近村民要麼入夥為寇,過上打家劫舍的生活,要麼逃亡出去。
前兩年匪患根除乾淨了,但山裡青壯勞動力又損失太厲害,僅有少量民眾自發性的進入這些地方,還遠未得到充分開墾。
新置楚山縣,蘇老常、程益直接將這十幾處山寨納入管治,有組織的將人口遷入,撥給口糧、農具、耕牛,組造屋舍村寨、開墾糧田,以旱地為主,桐柏山縣在過去兩個月裡,快速新增了近兩萬畝糧田。
整個桐柏山都不到三十畝旱地,兩個月能新增兩萬畝糧田,已經是不小的數字。
不過,現在桐柏山裡容易開墾的土地,基本上都開墾完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
另一方面,要對現有的旱地進行改造,主要就是在流量不大、地形穩固的溪河修造一座座溢流壩,將水位抬高,以利兩岸的田地灌溉;甚至還要修造架空的水槽,將水源引流到原先溉溉不到的山坡谷地之中。
這些投入都非常大。
不過,眾人此時都能意識到“求和”所帶來的短暫“和平”,會很快被赤扈人的再次南侵所擊碎,而赤扈人再次南侵的兵鋒,也將倍加鋒利,到時候京南四州難以自保,赤扈鐵騎的兵鋒將直抵大復山、金頂山一線。
河淮地區已然殘破,等赤扈人再次南侵,眾人也能夠預見到桐柏山兩翼的淮南西道、京西南路,糧食都會隨著新的戰事暴發緊缺起來。
同時赤扈人的騎兵機動性極強,江淮地區又沒有能在平川地區跟他們爭鋒,在赤扈人再次南侵之時,桐柏山與兩翼光、壽、唐、鄧等地的聯絡也將因為赤扈騎兵的襲擾變得脆弱,使糧食輸入變得艱難起來。
桐柏山除了需要提前儲備一批糧食,但更重要的還是進一步提高自身糧食總產量。
楚山大營滿編五千士卒,工造諸事直轄役工也超過五千人了,再加上六千餘匹戰馬需要補充一定的精料,僅這幾項,每年就需要消耗二十萬石糧食。
而倘若他們什麼都不做,從民間所能徵買到的糧食大概僅有六七萬石,缺口非常的大。
這還是桐柏山宗族勢力屢屢被打壓翻不了,沒有誰有能力或者有膽量囤糧,要不然,能從缺地少田的桐柏山額外擠出兩萬石糧食就謝天謝地了。
“考慮到秋後,難民潮才會真正湧及楚山,我們對糧食缺口的預估,要放到更大,僅靠現有的儲備及增產,是根本不夠的,”徐懷了解到當前山裡的屯墾情況,蹙著眉頭說道,“而赤扈人的兵鋒一旦波及淮河北岸,並不需要多少兵馬,就能限制光州、唐州往山裡輸運糧食,我們現在需要在從歇山馬往南開闢山道,接入隨州!”
桐柏山談不上天險,山嶺谷壑之間還是分佈無數險僻野徑。
從鹿臺大寨往南,經歇馬山往隨州境內,其實也是有通道的。
這些通道平時只有獵戶藥農走,或山盜強賊藏匿流串,潘成虎當年就從歇馬山逃到隨州藏匿,但這些通道真正能供三五百人軍卒或每天能保證上千石糧秣等物資透過,就還得投入大量的錢糧、人力,將窄徑拓寬、在裂谷上架橋,在懸崖鑿洞架設棧板……
“這恐怕等不到入秋,我們手裡的錢糧都要耗盡啊!”蘇老常苦笑道。
“都用掉,一個銅子都不要留!”徐懷說道,“赤扈人再次南下,朝廷不改募兵制,我們自己直接帶人馬去襄陽府討錢糧!”
現在朝廷對楚山大營只認兩千五百名步甲正卒,以此數拔付糧草錢餉,兩千五百鄉兵的耗用,由楚山縣自籌,可免除楚山縣的賦稅上繳——靠桐柏山內部的產出以及憑朝廷令旨從唐州、鄧州所撥來的糧餉,遠遠不足五千士卒、五千役工的消耗,更不要說近乎瘋狂的工造諸事。
徐懷他們之前是拿在朔州所得的大量節餘補充不足。
這點節餘快速消耗光之後,就算諸多工造停下來,僅供養人馬的缺口也還是極大,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不了,當然就要逼著京西南路乃至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分攤相應的錢糧。
徐懷對形勢變化有清醒的預測,要蘇老常他們不用擔心之後的事情。
他們現在要優先保證通道。
要不然的話,京西南路到時候答應供給這部分錢糧,卻沒有辦法運進來,才叫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