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田事(第2/2頁)
章節報錯
考慮到要將大復山、金頂山之間數萬畝之廣的谷地,用來牧馬,徐懷他們最終還是在吳寨河出大復山東北青衣嶺的河口西岸,找了一處相對平闊的土地建造大營。
說是平闊,那也是相對兩翼高峻的峰崖而言。
吳寨河源出大復山中段的千眼嶺,大體在群山之間自西往東,從青衣嶺北口流出。其上游溪河位於崇山峻嶺之間,水勢湍急;出青衣嶺的溪口位置,也是丘山起伏不平,往北則是從金頂山支衍出來的扶溝山、風回嶺,成為谷地的天然屏障。
從桐柏山徵調上千名民伕為役,才十多天的工夫,伐木開山,也僅僅平整出三五十畝的場地,外圍圈建起一道柵牆,臨時充當大營。
柵寨之中,除了緊急建造了幾座木棚房舍作為都巡檢司衙舍外,徐懷他們現在都還住行軍帳蓬裡。
青衣嶺大營,不需要多大,但真正興建起來的城牆需要足夠堅厚,還緊挨著青衣嶺的山勢與吳寨河西岸,後續的修建難度自然不會低。
徐懷同時還計劃在滾石溝山口修一座小寨,緊挨著青衣嶺北麓開僻連線青衣嶺大營與滾石溝小寨的道路,再沿滾石溝往南開山僻路,橫穿大復山。
這條山道與吳寨河上游的溪澗相交,在那個點還要建一座哨寨,作為桐柏山北嶺與大復山的中轉站,防止小股敵兵往桐柏山深處滲透,以利人員及物資的中轉。
要不是考慮到這場慘絕人寰的戰事將持續多年難休,要不是他們在朔州大發戰爭財,手裡積攢五十餘萬貫財貨,徐懷短時間內壓根就不奢望能做成這事。
而從桐柏山大規模徵募士卒,也導致山裡青壯勞動力驟減。
前期徵發的這些民伕,等到春耕之時都要及時解散歸家——山裡田地本地就是以坡地旱田為主,勞動力投入多而產出少,但不管怎麼樣,糧食生產絕不能落下。
要不然,主要依靠從唐州、鄧州,透過山道運輸糧食進來,得白白消耗多少財貨?
好在此時已有流民逃避戰亂南下,徐懷也不用擔心招募不到青壯進行後續的工造。他甚至已經在考慮利用這些青壯,在桐柏山裡修建更多的滾水壩,將更多的荒山谷地改造成宜於耕種的農田。
桐柏山是山多田少,但地域要比一般的縣大得多,群山之間像玉皇嶺與獅駝嶺之間那樣還未開發的谷坡地其實還有很多。
大姓宗族以往就差不多已經壟斷了山裡於溪谷、淺山所開墾的熟地,沒有新開墾坡地旱田的強烈意願;而小戶貧農,又沒有能力去搞這種需要成百上千人組織起來、需要投入大量錢糧才能行得通的大型開墾工程。
官方也無心在山裡組織開墾工作。
投入十數二十萬貫錢糧,開墾一二萬畝坡地山田,或能為山裡增加一二萬石糧食產量,但考慮到這些坡地谷田是那樣的難伺,耕種投入的勞動力就多,單純以收佃計算,三五十年都未必能收回成本。
這要是在太平盛時,唯有傻子才樂意去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
何況坡地山田,在雨季又容易受到山洪泥流的衝擊。
然而戰事一旦暴發,所有的經濟民生,邏輯都必須改變。
山地開荒種地成本再高,也要比透過崎嶇山道,從外界運入糧食低廉。
更何況徐懷知道他的行事風格不討人喜歡,誰知道以後別人會不會拿錢糧之事來卡他的脖子?
所以徵兵之事完成之後,徐懷就讓蘇老常、程益帶著人手,勘測北嶺、大復山,尋找能開墾的溪源谷地。
徐懷都覺得他骨子裡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種田本能,只是過去兩年他在朔州,沒有機會發揮。
這次回到桐柏山裡,他對田事的關注程度,甚至使得他這時對周景彙報赤扈東路軍主力在魏州、汴梁一線的動向多少有些漠不關心了。
在別人揣測赤扈東路軍主力後續的可能動向,他也是多少顯得有些漠不關心的說道:“赤扈東路軍主力,下一步會直接撇開汴梁,去圍攻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