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縣政(第2/2頁)
章節報錯
京西南路都部署司所直接管轄的兵額也就六七千禁軍而已,淮源縣兵房未來將直接負責五千兵馬的兵籍等事,自然要比想象中重要得多。
兵房將設左右經承,分別由徐武坤、範雍擔任。
第二樁是要確山縣西部的大腹山腳下擇地修建都巡檢司大營,以及開闢從淮源直接翻越北嶺前往都巡檢司大營的道路;同時更為複雜、繁瑣以及令人頭痛的是五千人馬糧秣及兵餉籌措、發放。
在沒有找到合適、值得信任的人之前,工房、戶房以及吏房經承,都由蘇老常一人兼領。
此外,原淮源巡檢司武卒直接轉為刀弓手及刑房獄卒,徐武江兼領縣尉司及刑房經承,實際負責新縣城的城防、治安及刑獄等事。
禮房掌舉學、科舉、教化、祭禮等事,在當前形勢下已不再重要,沒有合適的人選之前,則由程益兼領。
淮源置縣,驛傳之事也是重中之重,不僅包括人員往來的接待、安置,還包括與各衙署的溝通、文書傳遞,徐懷則有意由鄭屠兼領驛傳。
在六房之外,徐懷還計劃將金砂溝礦場、鑄鋒堂的煉坊以及原唐氏所屬、後為鑄鋒堂實際控制的十八里塢鐵礦場,設定三座監司併入縣衙由徐武良等人負責。
當世役兵,除了供給口糧以及賞銀錢外,平時並沒有固定的兵餉。
絕大部分底層兵卒,自己想混口飽飯,還要指望將吏不克扣,很難依賴軍中所得養家餬口。
這使得兵卒在宗族、州縣的地位越發低下,越發不受重視。
徐懷要改變這點,說再多的大道理,普通兵卒有可能聽得進去?
鄉野之民,有幾個人知道家國大義?
單純用鄉士手足之情,可以將他們聚攏起來,但是接下來可能會持續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戰事,又要如何叫所有人都咬牙堅持下去?
就目前而言,唯一可以奏效的手段,就是發兵餉,讓應募的兵卒可以養家餬口。
雖說兵馬開拔、進駐險地,可以向上面討要種種經費,但要保證兵餉按期發放,缺口還是極大。
僅僅靠桐柏山裡的田賦、人口稅,是無法彌補這個大缺口的。
淮源治縣之後,桐柏山道的商稅將併入賦稅之中,徐懷也都可以全部用來填補軍用,目前看每年也有兩三萬貫的稅入。
不過,隨著戰事的發展,只要有小規模的赤扈騎兵進抵淮源沿崖,從光州往唐州的商旅銳減,這一塊的商稅收入到時候也就指望不上了。
目前桐柏山中,較為穩定的財源,一是金砂溝的金礦,一是十八里塢鐵礦場,一是鑄鋒堂的冶煉工坊,目前每年差不多能額外提供三四萬貫的錢糧。
至於玉皇嶺及徐氏的草場,後期放牧軍馬都不夠用,還需要開僻新的草場,是需要縣衙源源不斷的貼錢糧進去的大缺口、大窟窿,不要指望其還能產生什麼收益。
回淮源途中,蘇老常他們早早估算過,除了營造事務不算,單單想養五千精兵,特別是那麼大體量的軍馬編入軍中,除開朝廷、州縣所拔給的錢糧、鎧甲、兵械外,他們每年少說還要補貼進十數萬貫錢糧才夠用。
更為關鍵的,徐懷下一步的真正目標,是要將桐柏山打造成一個有縱深的防禦體系。
那樣的話,除了即將興建的都巡檢司大營及新縣城外,還需要在桐柏山選擇要衝之地,建造次一級的巡檢司軍寨。
玉山驛乃是從泌陽東進桐柏山的必經之路;桐柏山道的東段,淮水南岸的周橋驛,乃是光州西進桐柏山的必經之路;而淮水北岸的石門嶺,乃是從淮北平原進入桐柏山北嶺與大復山兩山之間谷地的屏障,需要設立一座軍寨,不僅能保護石門嶺以西的腹地,還能兼顧從周橋驛淮河北上前往確山縣的驛道。
除了上述三處外,玉皇嶺需要設立一座巡檢司軍寨,保護那邊最為密集的軍眷及金砂溝金礦監;淮源舊寨也需要設立一座巡檢司軍寨,除了兼顧十八里塢鐵礦場、冶煉場;此外,還要在磨盤嶺設立一座巡檢司軍寨。
這三處軍寨,位於桐柏山縱深腹地,還都位於關鍵節點上。
這是考慮到虜兵大舉南侵,徐懷憑藉有限的兵力,無法守住桐柏山道兩端的隘口,被迫往桐柏山腹地收縮,這三處軍寨將能確保他們在桐柏山裡還繼續控制大部分割槽域,而不是被憋死在某個犄角旮旯裡,最終逃不了矢盡糧絕的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