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並非一項多艱難的任務。
不過,蕭林石顯然也沒有指望憑藉垮塌的城樓,就能將勝德門完全封住,他將一千多精銳騎兵部署在西城勝德門外的樹林邊,不僅始終沒有撤走,甚至還從城中組織精壯蕃民,在勝德門外部署防線。
在沒有增援接應,又沒有大批重型戰械配合,天雄軍即便能及時清除封堵勝德的障礙物,但面對一千精銳騎兵的封鎖、攔截,如何從兩三丈寬的城門洞殺出,並在城外站住腳?
頂著對方精準射來的箭雨,每次從狹窄的城門洞派出一兩百步騎,與精銳敵騎在勝德門前野戰嗎?
不過,只要劉世中、蔡元攸能從應州調派五千騎兵過來,將勝德門外的胡騎趕走,重新掌握大同城外的主導權,令勝德門重新貫通起來,即便無望殲滅城中反抗蕃民,天雄軍還是有機會從容撤出的。
這時候除了徐懷,沒有人能斷定援軍一定不會到來。
所以蕭林石不敢鬆懈,希望更早摧垮天雄軍的意志。
除了在勝德門外部署防線外,反抗蕃民午後也從兩翼頻頻發動攻勢。
反抗蕃民顯然也不會忘了南北城牆是兩條極佳的進攻通道。
誰能獲得南北城牆的控制權,還可以居高臨下射殺城下之敵,從而獲得更大的優勢。
徐懷此時當然不會容忍別人染指北城牆的控制權,透過朱沆向葛懷聰強硬要求監軍使院自行負責北城牆及駐院附近的防禦。
特殊時期,監軍使院除了有權力征調關押的犯禁兵卒參加作戰外,監軍使作為正而八經的副帥,直接節制諸部兵馬,也是完全合乎規矩的。
葛懷聰之前排斥、壓制監軍使院,是厭恨監軍使院對他的牽制,不喜朱沆對他指手劃腳,但此時他卻是巴不得朱沆及監軍使院能幫他分憂。
在他看來,監軍使院作為戰事設定的機構,戰事一旦完結,就會隨王番歸京而撤消,他也完全不可能擔憂監軍使院能一直插手天雄軍的統兵權。
在他看來,就算他葛家同意,朝廷也不會容許破壞祖宗規法的存在。
從北城牆第五座馬面牆戰棚往東,城內外區域都落入反抗蕃民手裡。
而蕃民多擅騎射,城牆上又太過狹窄,即便用大盾遮護嚴實,也無法避免反抗蕃民投擲石木傷人。
徐懷手裡能用的精銳兵馬有限,容不得損失太多,他最後就選擇在第五座馬面牆戰棚據守,用偏廂車、拒馬等障礙物在前面封堵城道。
除了二十張神臂弩,徐懷還將到大同後緊急組裝出來的兩架床子弩,一架小型衝車,置於戰棚之內,壓制反抗蕃民接近。
徐懷同時還在緊挨著北城牆第五座馬面牆戰棚下的巷道前建立防禦。
無論是城牆,還是巷道,都僅有兩到三丈寬,只要提前部署衝車、偏廂車,除非對方有相應的戰械進行對沖,或許大規模拆除兩側的屋舍,在陣後架上投石弩,要不然僅用人力是極難攻克的。
沒有外援,天雄軍始終被壓制在西城,攻陷內城又無望,徐懷預計葛懷聰撐不過兩三天就會想著逃命。
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他還不擔心蕭林石能緊急組織匠工製造戰械來強攻這邊。
而徐懷這麼做,除了要徹底控制西北角樓下方的小塊區域外,除了要讓新編的六百桐柏山卒,以新的編隊適應戰場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叫天雄軍諸部桐柏山卒進一步注意到他們的存在。
除開沿西大街組織兵馬強攻內城外,天雄軍與反抗蕃民在南北兩翼利用二十幾條街巷進行對峙作戰,監軍使院所負責的對峙陣地,可以說極為狹窄。
這時候天雄軍在其他對峙戰場以結陣防禦為主,就怕動靜太大,吸引蕃民精銳來攻,徐懷卻將原先置於角樓裡的那座戰鼓,擺到第五戰械前,“咚咚咚”的敲個不停,風騷無比,生怕別人注意不到這邊。
入夜之後,徐懷還是在北城牆上點燃十數堆篝火,組織夜戰。
徐懷看得很清楚,蕭林石直接掌握的精銳騎兵,一方面要在勝德門外建立攔截防線,另一方面他在恢河北岸哪怕是故佈疑陣,嚇阻東路軍北援,也要留下足夠的機動兵馬。
這意味著蕭林石能直接派入大同城、組織蕃民反攻的嫡系精銳非常有限。
蕃民士氣旺盛,又擅騎射,壓住士氣渙散、摻雜大量老弱病殘的天雄軍打沒有什麼問題,但此時還沒有能力啃硬骨頭。
反抗蕃民裡,特別還是缺少能步戰攻堅的精銳——這本身就不是以騎射著稱的遊牧民族所擅長的。
蕭林石也不可能在這些部族避禍大同城之前,就裝備用於步戰攻堅的戰械。
北城牆搞得聲勢越盛,蕭林石越不可能輕易拿出寶貴的精銳,在這麼狹窄的對峙戰場白白消耗掉。
蕭林石的初衷,也絕非要跟大越兵馬拼個你死我活。
他能夠在更大範圍的對峙戰場上,一步步穩紮穩打的挫擊天雄軍計程車氣,一步步積攢更多的優勢,特別此時正是他藉助對峙戰事組織,快速將原本不歸他直接統轄的諸蕃部族青壯都融入到兵馬編制中來的良機,何苦咬住北城牆這一條完全不利於他們展開的戰線死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