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整個咸陽城只有永樂親王騰出的那片空地能夠建立這兩個大型的建築群。

在現在看來咸陽城明顯已經不夠用,未來扶蘇還要有幾個新的部門要成立。

首當其衝就是科技院。

這個科技院就是為他的大學院所建立的。

大學生唸完書不能迴歸社會,也不能去當官,那麼他們做什麼呢?

扶蘇決定暫時先給他們養起來,也就是將他們集中到科技院當中,為自己研究發明。

而每年都會有大學生畢業,那麼對於扶蘇來講,就可以將這些來大學學生派到各地去進入縣衙門,為當地的知府服務,為當地的百姓服務。

扶蘇的想法是這些人在未來一定是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的人。

而他們如果有能力留在科技院的話,他會進行一定的甄選之後將他們留下。

如果他們沒有留下,即便不能當官,扶蘇也會給他們安排新的工作。

現在的那些縣衙門當中,一些師爺捕快扶蘇認為他們都是很普通的鄉巴佬。

可是如果自己的大學生能夠進入縣衙工作,那麼未來對於縣衙裡面的太守和郡守工作的扶持可以算是相當大的。

另外他改進文官系統也可以從這裡進行下手。

大學院可不僅僅是為自己積蓄科技人才,他也可以為自己積攢當官人才。

未來不僅僅是從科舉能夠選拔各地方的行政長官,而且在縣衙裡具備大學生身份的工作人員,在未來經過一定條件的考核,也可以成為太守郡守,甚至調到咸陽來工作等。

只能透過科舉才能選中的那些官員畢竟還是有限。

扶蘇這麼做就是為打通上升渠道,打通底層通往上層的流動渠道。

這樣的話能讓全天下有才之人,不至於埋沒自己的才能,併為自己服務。

其實扶蘇的這項改革就是對自己前世的一些工作經驗和與衙門打交道的經驗而來。

但他忽略一點,那就是在秦國時期生產力十分落後。

作為封建王朝的大秦帝國,他很多東

(本章未完,請翻頁)

西其實都屬於遠古時期傳承下來。

扶蘇現在覺得自己在改革方面也是有些力不從心。

文官體系的建立應該與相應的生產力相適應,這是扶蘇在前世歷史課本學到的。

而華夏沿襲幾千年的那些文官制度,為什麼到最後全都毀於一旦?

其實就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

扶蘇的大秦帝國還沒有一整套能夠支撐起現代文官系統的制度和社會生產力。

在未來扶蘇的大學院還要進行擴張,不僅是進行技術學習,而且還有文化學習。

這裡面最重要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法律的學習。

這些學問如果能夠逐漸普及的話,國民民智將會快速開啟。

扶蘇也和墨翟簡單談談自己的想法,他發現墨翟滿臉懵逼,便不再多說。

畢竟兩個時代的人,代溝太深。

在離開墨家在路上,他正巧遇見蕭何的微服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