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許是問的人太多,官微不得不出來澄清說:【暫時沒有第二部計劃。】

很快有人在下面回覆:

【暫時的意思就是有可能咯?】

【你也可以理解為第二部的希望渺茫!】

【就算真的要拍,也不是這一兩年的事,大家不要期待太高!】

【我倒是不希望拍第二部,好多電影的第二部都是狗尾續貂、虎頭蛇尾。】

各種想法,不一而足。

秋寒本人倒是挺平靜的,已經開啟了新的度假計劃,準備奔赴非洲草原。

這一去,回來至少等到年底華景獎的頒獎典禮,足足數月世界。

也不知道回來的時候,風流俊美的導演會不會搖身變成黑炭。

明日官微的澄清讓剛炒起來的話題冷卻下去,大家開始轉移方向關注其他的。

比如業內關於《明日》的評價如何。

首先《明日》的豆瓣評分很高,開分一段時間經歷時間和某些有心者的“洗禮”,最後定格在8.9這個很高也很符合實際的分數。

這個分數已經是近三年國產電影裡的最高分了,而在這些高分電影裡,《明日》還是票房成績最好的那個,怎麼能不讓吃不到肉的旁人眼紅呢?

不過這些酸言酸語成不了什麼氣候,業內大部分都是認可的,在影評人協會內部更是給出了超過98%的滿意度,同樣是近年來新高。

剩下的也不是對《明日》不滿意,而是覺得有些小瑕疵,還有進步的空間,但也不失為一部經典之作。

而他們的好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很多專業人士所看到的,一部製作精良的救市之作,給整個電影市場帶來的全新活力——

救市之作不僅僅是救起一時的票房,給低谷期的電影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最重要的是,它帶來的其他方面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

比如,在《明日》這部現象級的救市之作出現前,很多觀眾都沒有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業餘時間更多被其他娛樂活動充斥著。

可是,去電影院看《明日》成了一種流行,跟朋友同學同事討論《明日》也成了一種風潮,連在朋友圈裡不帶個《明日》的話題都好像開展不了一天的吐槽或炫耀!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明日》兩個字所充斥著,那些原本沒有觀影習慣的人們最終也難免會生出好奇,在心裡想:《明日》是什麼?我是不是也該去看看?

既然《明日》能夠登頂國內票房榜首,超越現第二名原第一名33億的票房足足8億,那就說明它勢必挖掘出了一部分的潛在影眾,讓他們在額外的時間裡,選擇了額外的娛樂活動。

這部分影眾對市場來說,是新鮮的、充滿活力的消費者,只要現在市場上有質量足夠優秀的電影吸引住一個兩個乃至更多的消費者,那麼這個觀影習慣也會慢慢沉澱下來,從搖擺不定的潛在影眾變成固定習慣的忠實影眾。

這就是一部救市之作的魅力!

這就是《明日》掀起的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