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容精魄,存智慧(第2/2頁)
章節報錯
姬松要是敢和他同流合汙,怕是也不得善終!
少自貶損者,聰明不可用盡,便宜不可佔盡之意也。“少自貶損”這四個字,可謂是字字珠璣,讀懂了這四個字,可以受用一輩子。
可以說,這一家子都是聰明人,此番隴西軍事貴族向姬松發難,而平陵竇氏卻置身事外,理由是家中少主年幼,為陛下親軍,不能理事。
於是,此番看似竇氏和隴西貴族在和相鬥,但作為底蘊最為深厚的平陵竇氏主宗卻並沒有參與,這其中要是沒有一點其他的的意欲,能信?
竇誕長子竇孝慈襲爵莘國公,為左衛將軍,這樣都三十好幾的人,說年幼?鬼都不信。但人家就是這樣說,明擺著不參合這事,伱能拿人家怎麼辦?
論親疏,人家是竇誕長子,皇帝的親外甥,論家世,人家千年世家,底蘊非常,更是深受世家尊崇,這樣的人你能怎麼辦?
但好在竇氏不參合此事,也就是說也不會壞事,這也算是不錯的訊息。
這也就是姬松聽到是河南竇氏領頭,宇文、元、於、獨孤、趙、侯莫氏為主體的聯盟,心中已經有數,所以才不屑一顧。
要是平陵竇氏參合,那就有的玩了,竇氏皇帝親信,你讓皇帝幫誰?
這幾家中,獨孤家只剩下獨孤謀還算不錯,其餘者,元家、趙家、侯莫家已然沒落,只是在邊軍中還有些勢力,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爛船還有三斤釘呢。
不過和現在姬氏相比,卻是相形見絀了,就是長安的一彪勳貴就夠他們喝一壺的了。
於是,在關隴貴族子弟在軍中受到排擠的訊息傳回各家後,眾人齊聚竇威之子,襲爵延安郡公,岐州刺史竇惲府邸。
不過,他已經辭去刺史之職,現在只留下爵位在身。
此時,大堂之外早已被戒嚴,擅自入內者殺。
竇惲坐於上首,左邊是獨孤謀,右邊是元家主。其他人卻都是年輕一輩,老一輩都已經作古,或者失去了進取之心,不問世事。
說實話,當真正瞭解這個軍事聯盟後,就連姬松都不得不感嘆他們的強大。他們祖上有歸化胡人,有漢家豪強,也有平民百姓。
能從南北朝那樣的黑暗中殺出一條血路,可見其勇氣和毅力。八柱國的歷史意義不光是如此,後世史學家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曾言:“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又有“融治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之言。
他們的存在有其歷史意義,因為他們身份是胡漢混雜,長時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聯姻之下更是難分彼此!
這也就導致了不管是胡人統治的王朝,還是南朝都對其不是那麼防備,甚至吸收容納,最後更是相互融合。
隋朝楊家也曾是北周宇文氏麾下臣子,從歷史的大里程上來說,這是優勝劣汰的結果。融合胡漢兩家之長的北方氏族,以及關隴軍事貴族,出則為將,入則為相,一掃漢末三國以來文人頹勢,世家不作為之態。
可以說他們融合了漢家的智慧和胡人的血勇,正是因為這點,不論是前隋還是大唐都是武德充沛。按照後世理論,血脈雜交更容易出現出色的孩子。這或許是就是隋唐兩代能人輩出,妖孽之輩縱橫的原因吧!
當然,到底如何或許只有歷史才能見證。
但當站在高位久了之後,他們早已忘記當初在黑暗時代的奮起和夙願,成為了既得利益者。相比於漢人世家的控制輿論,不和皇家硬頂的虛偽姿態。關隴軍事貴族就顯得直接了許多,這也許也是血勇的表現。
在利益之爭中,說不上誰對誰錯,皇帝有自己訴求,希望王朝世世代代傳下去,而掌握軍權的關隴貴族也有自己訴求,那就是不能失去自己的權勢和軍隊。
因為歷史的教訓告訴他們,一旦失去這些,他們將任人宰割,毫無反手之力。要說他們腦後生反骨確實有些過了,但說他們桀驁不馴,野性難馴,那絕對是沒一點錯。
這就好比狼和狐狸,都是吃肉,狐狸或許是等待時機,但狼不同,他在狡猾的同時更加實際,只要有人招惹他們,那就是奮起反抗。
大有就算是死也要咬下對手一口肉的狠勁。
歷代皇帝都想著馴服這些傢伙,但很顯然,就是到了現在雖然被壓制的比較狠。但不管是世家還是皇帝都不曾對其趕盡殺絕。
這些人的祖輩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大多數人都是為大唐流過血的,甚至多有戰死者,比如獨孤家,死的就剩下獨孤謀一個人苦苦支撐。
元家,於家等等都已沒落良久。
說實話,不到萬不得已姬松鄭不想招惹這些人,大局觀上來說,他們的存在對大唐是有積極意義的,至少他們理念和勇武,是這個民族不可或缺的東西。高層如此,這個民族就算再怎麼衰敗,總有重新復起的一天。
不然,當世家豪門消失,關隴貴族在唐末泯然眾人,到了宋,漢人就徹底失去了血性,加上趙家的與文人共天下之說,本來是帝國兩隻腳的其中一隻瘸了.
但現在人家找上門來,姬松豈能坐以待斃?
不給個深刻的教訓,他們是永遠不知道有些人,他們惹不起
這章介紹內容較多,但也是為了大家後面閱讀,唐初時期的世家門閥之間關係複雜,又有當初南下的胡漢豪強強行認祖歸宗,更是令這段歷史錯綜複雜。說句不太好聽的話,要不是這些融合胡漢兩家之長的人存在,就南朝那些人,呵呵,想要大一統.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