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口路婆心,甚至有些驕傲道:「如果說之前他能在軍方替你穩定人心,軍心。那麼等這次回來,以他的威望,他就是大唐的定海神針。」

「這樣的人百年難遇,並且他的心思我們都清楚。這次回來萬萬是不會輕易進入朝堂了。但只要他在大唐一日,只要活著,他就是你最為強大的援助。」

「所以,我們不能將他看做簡單的臣子,有時候人心是換人心的,子毅本來就重情,你可萬萬不能在這方面湖塗!」

李承乾認真地點了點頭,笑道:「母后,這點您放心就是,兒臣知道該怎麼做!」

「好,母后相信你。你和子毅都是好孩子,希望你們君臣兄弟將來互相幫扶,有你們在,這大唐就穩如泰山!」

「去吧,時間不等人,每早一刻,子毅就多一分勝算。」

李承乾躬身一禮,他知道,今日母后說的這些還是真的發自肺腑,能說出口就已經讓他內疚了。

「兒臣這就去了!」

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長孫看著兒子的背影上前幾步,但最後還是停了下來。

「兒啊,母后能幫你的就只有這些了!」

最後看向西方,好似看到姬松在和敵人浴血奮戰,到處都是戰火,到處都是敵人。

「子毅,別怪陛下和本宮啊,這就是命啊..........」

長安因為一道皇帝的聖旨突然變的熱鬧起來,一切原本已經澹出朝堂的呃老臣老將,家兔突然接到皇帝的聖旨,說是多年不見,甚是想念,想和大家敘敘舊。

雖然不知道皇帝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在他們風燭殘年的時候皇帝還能記得他們,這本身就一件值得榮耀的事情。

於是,一個個老將,隨著皇帝打天下的老臣們都在自家兒孫的陪同下去了皇宮。之所以帶著兒孫,那是聽說太子也宴請了不少年輕一輩,說是想見識見識大唐的少年英傑。

這可是難得的好機會,萬萬不可錯過。

大唐現在誰不知道當今太子的地位穩如泰山,奪嫡之爭早年就消散無形。上有皇后支援,皇帝信任。下有百官歎服,更有軍方的支援。

加上這幾年一直擔任監國,雖說還沒有登基,但執行的權利卻和皇帝相差無幾,這樣的太子還不趕著巴結,還等到什麼時候?

張亮,在上次督軍遼東之後,就身體一直不適,這段時間一直在家療養。本來也跟著姬松去西域的兒子張顗也不得不留在長安管理家族之事。

唐儉,從殷地回來後,就一直待在書院教書,日子別提多快活了。本來在海上透支的身體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不少,原本全白的頭髮也有了黑髮,讓人嘖嘖稱奇。

這次他本不想來的,但不知為何,作為書院祭酒的柏山先生愣是將他從藏書樓給趕了出來。還說什麼老而不死是為賊不趁著還能活幾年,出去做事,想在書院混吃等死不成?

反正不管他如何反抗,如何不情願,還是被幾個學生給送到長安了。

長孫順德,今年已五十餘歲。隋朝時期,門蔭入仕,起家右勳衛。逃避攻打高麗戰役,投靠唐國公李淵,配合劉弘基招兵買馬。

晉陽起兵後,擔任統軍,平定霍邑、攻破臨汾,生擒名將屈突通,平定陝縣,屢建戰功。唐朝建立後,拜左驍衛大將軍,冊封薛國公。武德九年,參加玄武門之變,追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餘黨。

李世民即位後,深得重用。居官貪賄,坐罪免官。起任澤州刺史,三

年前乞骸骨,回家養病,已經早已不顯朝堂。

劉弘基,雍州池陽人,隋朝時乃是河州刺史劉升之子,以父蔭為右勳侍。

前隋末年,劉弘基為避從徵高句麗,但故意私宰耕牛,被關進監獄。

後來李淵騎兵,他就投奔太原,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

起兵後,引兵先渡河,入長安,其破衛文升,以功授右驍衛大將軍。討伐薛舉時,力戰被擒,不屈。至薛仁杲平,乃歸。

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授衛尉卿,封夔國公。貞觀十九年,隨徵高句麗,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