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朝政格局(第3/3頁)
章節報錯
李世民討個沒趣,但不太在意,享受著午後陽光,愜意的很!
...........................................
轉眼年半年過去,這段時間發生了不少事,在官場上更是引起不小的動盪。但在各方協調下,並沒有出現什麼大事,地方上在知道事不可為後也都努力去適應新的時局變化。
對應武英閣的成立,內政方面削減了三省的一些職權,成立了麒麟閣,閣首被稱之為麒麟閣大學士,由房玄齡擔任,兩位副手分別是杜如晦和褚遂良,成員稱呼為學士,幫助皇帝處理政務,人數七到九人不等。
這一番變化可謂是眼花繚亂,各方都在打聽其中細節。但最後得到的訊息都是皇帝有感朝政繁重,這才成為麒麟閣和武英閣分擔壓力。
這對朝臣來說是好事,說明他們在治理朝政上的權利擴大了,但與之前相比,在軍權上卻說不上話了。最後也不知道是好是壞,只能等時間的考驗了。
武官這邊問題不大,他們本來就是被打壓的物件,但現在搖身一變卻自個當家做主了。在皇帝之下只聽命於武英閣的調遣,中層以下軍官基本上不用和文官打交道。
文官這邊開始時意見很大,認為皇帝偏向武將,在朝堂吵的不可開交。武臣們因為得了實惠,也不敢太過分,有時候還能裝聾做啞,當做沒聽到。
姬松根本就是一句話都不說,被人問起就說一切聽陛下的,讓很多人恨得牙癢癢,卻毫無辦法。
最後在雙方協商上,在長安分出了一些軍權聽命於麒麟閣,也算是平衡和雙方在京城的勢力,這才讓文官們閉嘴!
但不管是那方都明白,名義上是聽命於他們,但只要皇帝一份聖旨就能瞬間讓所有人倒戈。沒有皇命,誰敢調動下軍隊試試?
朝堂上一變,地方上也要相應而變。
地方上奏章首先交由麒麟閣審閱,然後給出意見報於皇帝。皇帝批覆後交由三省分派,六部具體施行。
雖然繁瑣了不少,但也確保了失誤的機率大大減少。並且一旦遇到緊急情況,由皇帝和麒麟閣成員商議後可直接下發聖旨,無需經過繁雜的程式。
所有人都知道,三省的存在意義已經不大了,之所以不曾裁撤不過是照顧三省老人的情緒罷了。將來新君繼位怕是第一個就要拿三省立威了。
並且為了更好的處理朝政,皇帝特許麒麟閣建立內政司。就是將之前的御史歸如內政司,監察四方,糾察不法,直接向麒麟閣和皇帝負責。
於是,大唐的監察系統從此形成了三方鼎力的局面。百騎司歸於皇帝直轄,只對皇帝負責,用於監察百官。
武英閣的軍情司只要外和軍隊內的監察,內政司則是監察地方百官和國內情報。三方各司其職互不干涉,必要時可聯合出動。
這就是相比於後世明朝的東西二廠和錦衣衛的格局了,算是給百官頭上加上了緊箍咒,不能像以前那麼愜意了。
並且三司之間只在自己框架內升遷,不會被調往其他部門,除非皇帝特許!
這樣也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情報部門的純粹性,不被外界勢力所影響。
變化很大,可以說自大唐建立以來機構變化最大的一次。這也就是李世民這位皇帝在,後世之君想要做這麼大的動作根本不可能!
朝堂的監察系統徹底完善,國內有內政司監察,外有軍情司刺探情報,上面還有皇帝的百騎司監察一切。
所有人都在熟悉新的變化,不能適應的早晚會被淘汰,這不是自下而上的變革,而是自上而下的徹底變動。
皇帝,宰相,軍方大老都同意的情況下,地方上根本就沒有發言權。
隨著世家大族被吸引至海外,這次的變革他們就算有意見也力不從心了。要是惹惱的皇帝和百官,一封聖旨就能讓他們所有努力付之東流。
這日,姬松罕見地來到武英閣。
正在處理事務的李靖看到姬松一愣,沒好氣道:“你小子還知道來這裡?這都大半年了,一次都沒見著你人,上次陛下還問起來著,要不是老夫給你說了幾句好話,有你好受的。”
姬松不以為意,找個地方自個坐下,喝著茶,嘆道:“你說我容易嗎?軍情司是那麼好建立的?這半年時間累的我都快虛脫了,陛下好意思找我麻煩?”
說起軍情司李靖來了精神,拉著姬松就開始講起了自己這方面的經驗。還別說,確是有點東西,姬松一時間也聽得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