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絕望和希望(第2/3頁)
章節報錯
「老師,貢日早年離我而去,我又沒有兄弟,現在只剩下貢日的兒子芒松,他太小了,才十多歲,我走後,怕是隻有老師才能鎮得住那些人。」
他哀求地看著昔日的老師,懇求道:「請老師一定要好好教導芒松,這是我最後的希望了。」
祿東贊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走出紅宮的,抬眼看到外面對那些神棍虔誠跪拜的吐蕃子民他就臉色漲紅。
但想到松贊干布對自己的請求,只能將這些強忍下來。但他發誓,總有一天要讓這些吃人不吐骨頭的神棍付出代價!
吐蕃人最為崇敬神靈,種植青稞有青稞神,喝水有水神,山有山神,凡是能看到的事物他們都是具有神性的,每年將吃不完的食物,牲畜,物資祭獻給各路神靈,而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的使者卻享受著特權。
苯教起源於古老的象雄王國,也就是現在吐蕃打敗的象雄王所在的國度,後延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廣泛的傳播到整個高原地區。
早在遠古時期,便出現了「魔苯」「贊苯」「招財苯」「占卜苯」「龍苯」等三十多種未成熟的原始苯教。
象雄過舉國信仰苯教,而松贊干布滅亡象雄國,這簡直就是讓所有苯教徒怒不可遏。但松贊干布此時如日中天,他們就算有怨恨也不敢硬來。
松贊干布從泥婆羅、大唐引進佛教,將佛像、佛經、法物等輸入到吐蕃。
當初吞彌·桑布扎回國時也帶來了幾部佛教經典,以後譯成藏文,自此佛教開始傳入了吐蕃。
松贊干布在吐蕃建立了大昭、小昭二寺以及12座佛教寺廟,以對抗他早已忍受到極限的苯教。
不過當時吐蕃人絕大部分是信奉苯教,即所謂「好咒誓、諂鬼神」,還沒有多少人出家為僧。
松贊干布如此做派,算是徹底得罪了以苯教高層為主的苯教們。他們長時間統治著吐蕃民眾,享受著高人一等的特權,豈能忍受自己的地位被挑屑?
但松贊干布不愧為吐蕃歷史上最偉大的君主,為有利於生產,繁榮經濟,松贊干布從唐朝的均田制中得到啟發,他結合當地的實際,施行了一種比較特殊的均田制。
就是根據平民在吐蕃所處的重要地位,他下令,首先把王田和一部分國家財物(如牲畜分給了貧苦的自由民。
「開拓荒地,劃分良田牧場」,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與畜牧業,並制定了「綠冊」,登記平民的戶口和耕地面積,隨土地而固定賦稅。
這也就是因地徵稅的一種,和攤丁入畝有著異曲同聲之妙。
這樣的改革,極大地觸動了老舊勢力,特別是以苯教為代表的舊勢力。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特權,煽動牧民反叛,就連象雄也成了他們的犧牲品。
松贊干布不是沒有想過徹底剷除苯教,但那根本就不是短時間能做到的。就如中原的世家大族,他們傳承千年,底蘊身後,下面又有一大群擁鞏,就算是才雄勢大的李世民也只能慢慢削弱,而不能盡全功。
另外,在土地分配之法之外,松贊干布還曾將其推行於奴隸中,耕種王田的每戶奴隸可按勞動力的多少分配一份土地,也立有專門的戶籍冊,並規定了所使用的土地及擔負的租賦與勞役。
畜牧業上,飼養的牲畜以犛牛、馬、羊為主,亦雜有豬、狗等家畜。
春、夏季逐水草而居,秋、冬季節有固定的草場。
「牛羊蕃息,蹊徑皆滿,」吐蕃徵收的「牛腿稅」從側面也反映了牧業發達的程度;農業上,此時已有了較高的生產水平,培育和引進了新品種,農作物以青稞、小麥、蕎麥、豆類為主。
在耕作技術上,
一般採用「二牛抬扛」式的犁耕,農田相連,百姓以「高地蓄水為池,低地於河中引水灌溉……開闢阡陌」並「廣開田畝,興修水利,溝渠縱橫。」
這些比以前都大大地提高了吐蕃的民生形態,促進了吐蕃的發展。
在商業、手工業也得到了發展,淬火和磨礪技術的掌握,冶金業水平的提高,為干戈風雲、馳騁疆場的千軍萬馬提供了足夠的鎧甲刀箭等。
吐蕃商隊的足跡,踏遍了中亞細亞各國,創造了高原上前所未有的奇蹟。
在兵制方面,松贊干布把地方權利與軍事組織結合起來,把吐蕃全國分成四個如:伍如(中翼),轄以邏些為中心的雅魯藏布江以北地區。
約如(右翼),轄以雅隆河谷為中心的江南地區。
葉如(左翼),轄雅魯藏布江上游南北之地。
拉如(後翼),轄雅魯藏布江中游南北之地。征服蘇毗後又設一孫波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