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下沸騰(第2/3頁)
章節報錯
之後只能看著快畢業的學兄們興高采烈,而他們只能羨慕嫉妒恨!
但不是說所有人都能去的,想要去還要經過考核,畢竟朝廷要的人是有數的,要是所有人都湧了過去,到時候朝廷兌現不了諾言,豈不是打朝廷和陛下的臉?
朝廷是要臉面的,所以,為了公平公正,只能考試,合格的就去,不合格的也別怪誰,只能怪自己學業不精。
本來這事也就這麼定下了,但隨著訊息傳播,地方上不樂意了。
為什麼不樂意?
當然是絕得不公平,書院怎麼了?嗯,我們承認太白書院是大唐第一書院。但也不能這麼欺負人啊!
地方上的書院就不是書院了?那也是大唐的孜孜學子啊,朝廷有這樣的好事,竟然只想著太白書院?這怎麼能行?
我們不同意!
於是,在皇帝和朝廷大老們目瞪口呆中,***的奏摺就像雪花一樣飛向太極殿。不足一月時間,大唐只要是有書院的地方都上了***文書。
上面沒說別的,就是問朝廷,這些學子是不是大唐的學子?是不是大唐百姓?為什麼朝廷厚此薄彼,只想著關中的太白書院,卻將地方上的學子撇之在外?
這還是言辭溫和的,一些資歷老的,或者為人剛烈的官員,直接就大罵當朝的宰相們懂不懂治理國家?要是不行他們上也行!
這可把房玄齡等人鼻子都氣歪了,這都什麼人啊!還不行你上?宰相是那麼好當的嗎?於是大筆一揮,你還是老老實實在地方上待著吧,省的看見了膈應。
但這件事卻不得不處理,畢竟他們說的也沒錯,總不能將地方上的學子排除在外吧?這成了什麼樣子?搞不好還會形成地方和長安的對立,這可不是好事。
“你們都說說怎麼辦吧!這件事必須馬上,立刻解決,時間越長就越容易出現亂子。要是被那些老東西打上長安來,朕的臉面和朝廷的臉面算是丟盡了。”
作為皇帝,李世民也頭疼的很。
之前根本就沒想到這一茬,誰能想到地方上竟然反應這麼大?不就是去那人都沒幾個的羈縻州為官嗎?一個個都至於嗎?
要是讓地方知道皇帝的心聲,他們會肯定地點頭說:至於,當然至於。
有門路的,有錢財的,有身份的,只要有一絲機會,加上自己兒子還不是太蠢,基本上都送到太白書院進學了。
這些人當然不在意,因為就不一樣。
但地方上就不同了,師資力量,硬體條件,根本就不能和太白書院相比。
隨著這些年朝廷大力推行教育,世家大族為了爭奪人才,也合力當地官府出錢建立地方上的書院。
雖然他們的規模和太白書院沒法比,但有世家大族的支援,又有藏書支援,地方上有些地方的書院還是辦的不錯的。
特別是越繁華的地方更是如此,五姓七望和不少世家大族合力在洛陽建立一座洛河書院,集各大世家之力,有錢出錢,有人出人。
還別說,世家還是有底子的,就大儒就出現了四位,其他領域也有不少老師在洛水書院執教,這些年也湧現出不少有才華的學子,這在每次科舉中就能發現。
但總體來說,地方(本章未完!
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下沸騰
上的學子大多以庶民學子為主,他們多是當地官府和有些威望的人發現有可造之材推薦給當地書院的。
學子們隨說不上家貧,但也絕對富裕不到哪去。
要是考不上科舉,他們最大的可能就是成為一個鄉間的教書先生,或為了生計投身世家大族,為其打理產業。
但現在朝廷突然出現這麼一道旨意,去三年就有可能成為一任縣令。雖然是六品上的下縣縣長,但只要人口增長,正七品縣令是鐵板訂釘的事情。
更何況,要是沒有這道聖旨,他們中除了極少數人能透過科舉為官外,其他人根本就沒有機會。
這次機會要是抓不住,他們再想遇到這樣的機會,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不就是羈縻州嗎,有什麼大不了的?
雖然生活艱苦點,但他們都是農家孩子,誰不是吃苦長大的?
更何況這只是初期艱苦,他們相信自己一定能帶領百姓們建設好當地,日子只會越過越好。
於是,在沒有任何串聯的情況下,各地書院全都******,希望朝廷給自己等人一個機會,給天下芸芸學子一個機會。
當地官員一看差點都哭了,這就是民心啊!
他們淚流滿面,自己終於有機會為“民”請命了。他們等了這麼多年,終於可以有名正言順大聲指責陛下,和當朝芸芸諸公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