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是老三,他是老四,只要他們兩人不爭,剩下的弟弟誰敢炸刺?

還有一點就是,大哥將來做皇帝,作為長子,要是敢迫害兄弟,天下輿論就夠他承受的了。要是其他兄弟上位,上面的哥哥,下面的弟弟能有好日子過?

所以,他們也想開了,自己等人也就是教教書,連封底都不願去管。要是這樣將來大哥還是不放心,他們大不了出海去,海外建國,當個開國太祖也沒什麼不好的。

“現在書修的怎麼樣了?聽說你們已經開始三次定稿?還有多長時間才能完成?”

修書的事是姬松提議的,這件事不管是李承乾,還是皇帝都比較滿意。李承乾因為修書,得到了大量讀書人的尊崇,更有一大批宗師學者為其站臺,收下了太多的榮譽。

皇帝則鬆了口氣,太子有事幹就不會想那些有的沒的。李承乾今年一過就快三十了,正是人一生中最年富力強的時候。

現在被修書的事情牽扯住心神,這才多年來不曾發生過皇帝和儲君之間的爭奪。等書修完了,皇帝也年紀大了,不管心裡怎麼想,有多麼的心不甘,情不願。但為了大局和朝野的聲音,他都不得不慢慢給太子一切權利,算是皇位交接前的一種過渡。

所以,這些年,太子和皇帝之間沒什麼大的矛盾,父子關係也融洽的很。這也是大唐朝局一直穩定的原因。

在和平年代,只要皇位交接順利,就絕難發生朝野動盪。

不管是當朝宰相,還是各級官員,都不希望在這個時候發生什麼動盪。現在誰要是敢破壞這種局面,不用皇帝說話,底下人就能將他們撕碎。

多年穩定的太子之位,其他中最有競爭力的魏王李泰,吳王李恪退出競爭。嫡子中李治年紀幼小,並不在他們考慮範圍之內。

這樣的境況下,朝臣們早已在儲君上達成共識,一起穩定朝政,度過皇位交接之前的動盪。

當然,野心傢什麼時候都不會少。那些想走捷徑的人什麼時候都有,但就看有沒有機會了。

李世民就算再不願,在太子不犯錯的情況下,他也不會對李承乾怎麼樣。

所以,現在朝局穩定來之不易,所有人都希望完成這次皇位順利交接,這將對後世皇位交接打下堅實的基礎。

“快了!”

李承乾嘆口氣,無奈道:“還不是你出的好主意?這都多少年了?本以為十年之內就差不多了,但現在就是最後定稿,估計還得差不多三年。”

姬松一愣,吃驚道:“什麼?現在還沒完?不可能啊?按照我的計算,前幾年就應該完成的,怎麼到了現在還沒完?”

也不怪他吃驚,當年永樂朝修永樂大典也就前後用了五年時間。但考慮到現在讀書人沒有那時候多,很多典籍都在世家手裡,就是索要這些典籍都要花費不少時間。

不像後世,皇權至高無上,那時候的世家雖然存在,但早已不復現在的威勢。一道聖旨,那些人敢不從命?

但現在不行,世家大族還真敢抗旨,皇帝也不會將他們怎麼樣。就說修書的人,永樂皇帝前後用的人,至少是現在好幾倍,李承乾就算收羅大唐絕大多數學問好的讀書人,也不過一千餘人,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但好處就是,這些人可不是後世那些依附皇權的讀書人。現在的讀書人可是清高至極,就算是皇帝也很難改變他的想法。因此,修撰的《貞觀大典》的可信程度也不是後世的《永樂大典》能比擬的。

只要完成這部《貞觀大典》,其必將成為華夏文明史上最為璀璨的瑰寶。其中包含華夏從古到今,所有能找到的典籍。

不管是經史典籍,還是五書四經、樂工、建築、占卜、醫藥、百工、諸子百家。毫不客氣的說,這將是華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上的大百科全書。

並且,現在華夏傳承到現在一直儲存完整。從未真正為外族統一過。各種典籍浩如煙海,各家說學說雖然不顯,但卻真是存在。

當初那些隱世的百家傳人,當聽到大唐要修撰一部貫通古今,包含宇內的大典之後。毫不猶豫地就將自家典籍抄錄一份上交,還是那種不收不行的那種。

這其中就包含早已消失的墨家,農家,陰陽家,就連雜家都有人前來。當時長安城匯聚了不知多少隱世學派的傳人。

當時儒家更是如臨大敵,嚴防死守,就是擔心這些人重新出世,對現有的儒家發起衝擊。

最後也不知是何原因,各方妥協之後,百家傳人並沒有得到皇帝的任命,而是去了書院,這或許對他們來說再好不過了。

“現在三次定稿後總共有多少字?”

姬松嚥了下口水,有些呆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