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新老較量(第2/3頁)
章節報錯
聽到皇帝的怒吼聲,陳壽一個激靈,朝皇后施禮後連忙出去了。
長孫莞爾一笑,讓其他人都出去,待只剩下他和皇帝兩人時,這才走了進去。
“你不去就寢怎麼跑這來了?”
李世民看到皇后心中一暖,雖然知道她為什麼沒睡,但還是責怪道。
長孫翻個白眼,沒好氣道:“您也太不愛惜自己身體了,什麼事就不能緩緩?不行讓他們去辦就是了,怎麼還讓您親力親為了?大唐那麼大,每日都有無數的事情,您要是全都自個來,這可怎麼得了?”
對於皇帝這段時間的事情她是清清楚楚,每晚都是後半夜才就寢,天不亮就起來。但她除了責怪皇帝不愛惜身體外,也確實做不了太多。後宮不得干政,這是她對自己的要求。但看到皇帝疲憊的樣子,說不心疼是假的。
“朕也想啊,你看之前就很好嘛,朕每日也沒這麼忙,但自從前段時間開始,這每日的政事就處理不完。但有不能不處理,不然回出大亂子的。”
“讓朕奇怪的是,最近這些事情都很奇怪,很多都是以前從未遇到過得,就是史書上也不曾提及,難道朕的大唐和前朝不一樣?”
不錯,這段時間出了不少事情,姚昶的事情還算好解決,不就是增加編制嘛,那就加,只要每年能為朝廷多收稅收,這些都是應該的。至於其他官員會不會有意見?呵呵!你們要是能讓治下百姓豐衣足食,收上更多的稅收,朕就給你加。
但要是一任後治下卻絲毫未曾改變,稅收還是不曾增長,你還想要兩港的待遇?呸,你的臉呢?
但其他事情就比較棘手了,沒有先例借鑑,更沒有任何準備,有時候拿到他手裡就感覺無從下手。
就好比宣州刺史上奏,為了整合宣州商業,降低出海商品價格,希望在宣州當地擇地建立一個叫做什麼特區的地方。
事情說的也很明白,目的就是更快更好的管理當地商業,吸引外地商人在當地落戶或者投資。這些都沒有問題,但在特區內給與這些人一些稅收上的減免是什麼鬼?還要徵收當地農業用地?最後還問朝廷給與百姓補償的標準?
這些都是什麼啊?
還有揚州刺史上奏,講了一系列揚州的好處,什麼地理位置,運河便利,物產和當地特產等等好處。在最後卻拐著彎說朝廷恩重明州,登州,對宣州大力支援,揚州成了沒人要的孩子?
完了才說出重點,那就是在揚州建立大唐物資轉運基地,透過大運河可以連線北方,又能輻射南方多地的優勢,想說服朝廷給與揚州一些優惠政策。
恩,問題很新穎,也很有想法,雖然對這個官員不是很瞭解,但相比也是個奮力進取的能吏。
但問題是這些事情朝廷都沒聽過,就是史書上都不曾有半點提及,這要是實行下去,好了還好說,既發展了當地,也增加的朝廷稅收。但要是不成了?到時候一地雞毛,還要朝廷給他們收拾爛攤子,何苦來哉!
之後就是隴西敦煌,看到南方港口紅利實在眼紅的很,但人家依靠地理,他就是想學也沒辦法啊。
於是苦思冥想之下,就想到一個辦法。
敦煌隨著絲路不斷繁榮,加上東西方不斷交流,已經成為了絲路上重要的節點。凡是西去或者東來的商旅,都會在敦煌進行整頓。
這樣一來,敦煌每日都聚集著大量的商旅,他們在此地購買或出售大量物資,給敦煌這個地方帶來了充足的現金流和人力需求。
短短几年內,當地人口就已經翻了三倍不止。
敦煌縣令就突發奇想,你南方不是靠海嗎?行,這點我們確實沒法,但我敦煌卻也不差,你們能建立港口,我們就不能建立一個陸地港口了?
敦煌地處中原和西域的節點位置,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一旦朝廷答應在敦煌建立一個集物資轉運,儲存,集散,交易的管理機構,依靠北方草原大量的畜力,很快就能發展起來。
但這事到了朝廷之後就成了各方爭吵的焦點,年輕官員受過書院教育,腦子靈活,也願意嘗試新的辦法。但老臣們卻恰恰相反,認為敦煌沒必要這麼做,之前不都是好好的嗎?瞎折騰什麼啊!
於是各方爭執不下,最後有送到了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