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山這老頭很健談,加上其閱歷豐富,天南地北各地的山水風俗都是張口就來,讓姬松大開眼界。

他年輕時正處於大隋鼎盛時期,那時候政治清明,各地治安良好,就帶著家裡一個護衛各處遊歷,最北去過遼東,最南更是去過現在的海南島。

每是說起這些他都很興奮,遊歷雖然艱苦,也遇到過不少危險,但他並沒有退縮,這也造就了他在學術上的高度。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閉門造車是要不得的,沒有豐富的閱歷和經歷,就算讀再多的書,也只是在前人的圈子裡打轉,沒自己的見解!

直到大隋崩殂,他才死心回到江東,也不管外界風雨,潛心做學問,這些年也快要大成了。

接到謝廉的書信,想也沒想就來了。

他知道,要是現在不去的話,隨著年紀漸大,過些年就沒機會了。

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當看到這座宏偉的書院後,就知道這就是自己該去的地方。

姬松也沒有讓老頭失望,典籍方面也許沒有柏山先生博學,但勝在每每有獨到見解。

有時候也讓老頭眼前一亮,有了不小收穫。

當談到江南時,老頭有些低落。

“江南之地山水縱橫,但卻缺少治理,從秦皇五十萬大軍南下之後,才有了我漢家文華,但自古以來山越動亂不斷,也就在南朝時才有了些氣象,但和中原之地相比,還是差的太遠。”

“想江東之地沃野千里,只要有足夠的人口,加上水利便利,早晚都是一個大糧倉,但............”

搖搖頭,他沒有再說下去。

姬松默然,他知道這是為什麼。

作為封建王朝,他有著天然的侷限性,就說大漢吧!

當年天下人口數千萬,但關中之地就佔據天下十之二三。

雖有光武東遷洛陽,導致中原之地人口占據天下大半。

漢末時,光南陽一郡之地,就可比邊緣一洲之地的人口,不發展起來才怪了。

這就是封建王朝的侷限性,它不會考慮自己根基之外的情況,江南就算再好,也不會動容。

為什麼說秦皇是千古一帝呢,其遠見卓識,就不是後世君王能比擬的。

就算是李世民也相形見絀,想要發展江南,就必須讓掌權者看到江南的好處,和巨大的利益,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隋末大亂導致天下人口損失慘重,在中原沒有回覆元氣之前,朝堂上是不會考慮其他的。

但當中原地區恢復元氣時,已經到了王朝的中後期,而掌權者卻沒有做出相應的決策,引導百姓。

這就導致了每當中原無法承載更多的人口時,就會發生不可言之事。

世家門閥大肆佔據大量的土地,使得自耕農淪為佃戶,稍有天災人禍就是中原動亂之時。

因此,每當這個時候,朝廷財政匱乏,對地方的掌控變弱,就算想要有所改變,也是有心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