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請陛下三思!(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裡的‘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信風。這些和那些海商所說的季風相符,只是可惜........”
姬松搖搖頭,沒有在說下去。
李世民知道姬松為什麼不說了,這些都是戰爭惹的禍,特別是漢末三國和五胡亂華時期,很多珍貴資料都以遺失。
這裡面就有他祖宗鮮卑人的功勞,所以,他只是咳嗽一聲,面不改色的點點頭。
其實,他也知道史書上對這些有記載,但很多都在世家手裡,他根本不可能得到。
姬松能知道這些,也是這些年源源不斷的‘挖’世家牆角,這才得到不少他們認為雜書,或者無用的書籍。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定位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術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
可能是中原出海人員在航行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佔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漢人對潮汐已不僅侷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
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系統地將潮汐成因與月亮運動聯絡起來,,同時對海上航行,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助。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定位,還有幾何理論進一步提高,並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系統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當時的中原王朝,已步入海上航行的快車道。
然而世事無常,連續不斷的動亂徹底將這種趨勢打亂,人們重新開始新的一輪探索。
前隋遠渡遼東,就是因為沒有熟悉海上航行的人才,這才導致遇風暴而折損大半。
破壞永遠比建設快,經過數百上千年的積累,在短短几次浩劫中損失殆盡,只在腐朽的竹簡上留下隻言片語。
姬松回過神來,看向李世民的目光有些複雜,他說道:“不是小子非要去,而是此次的意義重大,小子要保證這次的航行最大的可能成功。”
“您也知道不管是海船,還是合格的人員,都不是短時間能夠得到的。鉅額的費用,難尋的人才。”
“這些還只是基礎,而我們根本不知道它能不能給我們帶來預期的收益。”
“一旦失敗,陛下,您告訴小子,到時候您還有沒有勇氣再來一次?”
李世民一愣,他沒想到姬松會這麼說?
是啊!
要是失敗了,或者這些人一個都沒有回來,那麼,自己還有沒有可能,再去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再為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再來一次?
姬松繼續說道:“在大唐,沒有人比小子更為合適,這也是在這件事上舍我其誰的勇氣所在。”
“陛下啊!我們是經不起失敗的,只要一次失敗,今後再想去,那就太難了。”
“今後,這件事將是後世勸諫皇帝的事蹟,也是阻擋大唐百姓出海的攔路虎。”
對李世民深深一禮,他想要做最後的掙扎。
“還請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