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馬周(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房杜二人下手倒不是皇帝對其有什麼想法,只是有所需而已。這黑鍋替皇帝背了,皇帝當然不能視若無睹,很開快就有了下一步的對策。
按以前的慣例,詔書凡涉及軍國大事,則讓中書舍人執所見,大家分別署名,稱之為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加以稽核,給事中、黃門侍郎予以駁正。
李世民開始申明舊的規制,這樣不但增加的三省的權利,更是能夠減少執政過程中的錯誤。
這打一棒子再給個甜棗,自古以來都是百試不爽的套路。李世民當上皇帝不久,但這其中的道道卻比誰都明白,運用的更是爐火純青,毫無痕跡。
這段時間發生一件讓姬松後世耳熟能詳的事情,那就是‘寒門宰相’馬周登上了歷史舞臺。
馬周,字賓王,清河郡茌平縣人。
馬周小時候是孤兒,家境貧寒。喜好學習,落拓不為州里尊敬。武德年間,補任博州助教。
離職遊學長安,寄住中郎將常何家中。貞觀五年,上書諫言有功,入直門下省,歷任監察御史、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中書舍人、治書侍御史、諫議大夫。
朝堂上接續魏徵的風骨,屢次直言進諫,匡正朝政得失,為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以及‘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作用,歷任中書侍郎、太子右庶子、檢校吏部尚書、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令等一系列重要職務,深得李世民愛重。
作為皇帝,李世民對人才的態度至始至終都是端正的,也是急不可耐的。
古有三顧茅廬,今有四請馬周。
作為一個寒門士子,這也就許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吧!
李世民令百官上書談論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獵經學,馬周便為常何陳述合乎時宜的事二十多件,叫他上奏,事事符合旨意。
李世民懷疑常何有這樣的才能,詢問常何,常何說:“這不是臣所能寫出的,是家客馬周草擬的。他每次和臣談論,無不以忠孝為宗旨。”
當知道有這樣的大才,李世民那裡還坐的住,當天召見了馬周,在馬周尚未到達期間,更是四次派人催促。
待到馬周拜見後,和他談論得非常高興,直到深夜才算結束,第二天就令他在門下省值班侍奉。
“馬周啊!嘖嘖,這才是妥妥的主角模板啊!”姬松得到訊息後,有心酸楚道。
他也算是少年得名,不到弱冠之年就被封侯爵,但和馬周的待遇比起來,還真是相形見絀,完全沒有可比性。
能得李世民如此推崇,肯定是有才能的,還是很大的才能,不然何以讓皇帝如此禮遇?
皇帝的眼光不錯,馬周也確實對得起皇帝的禮遇。根據歷史上的記載,馬周的升官速度可以用飛速來形容也不為過。
姬松的酸楚皇帝不知道,但他卻為自己能夠得到如此大才高興的徹夜難眠。每日下朝之後就必定要將其帶到身邊以諮顧問。
這天,他們走在花園中,談論到了姬松。
李世民道:“你對好畤侯可有了解?”
皇帝問的突然,馬週一時間沒反應上來,想了下說道:“恕臣無知,好畤侯的大名臣當然知道,但從未見過,也不曾瞭解,只是聽聞好畤侯正在京畿道處理治田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