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上山(為新舵主加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倒不是姬松矯情,而是真的志不在此,更不願違心答應。孫思邈這樣一位世間少有的慈悲之人,他怎能去騙他呢!
在他想來,像孫思邈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應該被世人膜拜的物件,他比誰都有資格使人跪拜。
對於這樣的人,姬松只能仰望,這是真正將自身榮辱放下的得道高人。世間富貴對他來說只要願意,皇帝會毫不吝嗇任何賞賜的。
但他卻不曾如此做,富貴與我如浮雲,只願世人無災痛。皇帝多次召喚都被拒絕,可見其道心之堅定。
接下來倆人都沒有說話的性質,滅掉火堆,防止燃燒山林。兩人結伴而行,接過老劉拿著的自己的佩刀,讓他回去。
然後就帶著大黃,倆人一犬就開始了華山之旅。
華山作為關中有名的山峰,自古以來的神話故事就層出不窮。
華山一帶流傳的民謠:‘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往上爬’。其中關於老君犁溝的由來有一段神話傳說。
相傳當年華山通北峰的山道是權貴驅使佃戶和黔首修的。修路過程異常艱鉅,傷亡不少。
有天太上老君騎青牛路過華山,看到了開山人的辛苦,便用如意柄變成鐵犁,套上坐騎青牛,自己扶犁揮鞭,硬是在陡峭的巖壁上犁出了一道長溝。人們遙對駕雲東去的老君叩拜,並把老君開得這條陡道叫“老君犁溝”。
後世人們在聚仙台開石鑿洞,命名“猶龍洞”,供奉老子。老子走得匆忙,把青牛忘了。青牛留在了華山,化為“臥牛石”。
姬松乃是練武之人,對於華山的奇險視若無睹,讓他驚奇的是,孫思邈雖然沒有姬松的閒庭若步,但也不曾落後姬松半分,可見還有餘力。
華山的奇險是舉世聞名的,山澗,懸崖,險阻的道路。從山腳下看,華山就像是從平地上突兀而起直插蒼穹的山峰。
姬松後世還聽過這樣的一個觀點:源於三秦大地關中西部的仰韶文化,約當距今五千年前分化出一個支系。
其在華山腳下形成以成熟型的,雙唇小口尖底瓶與玫瑰花枝圖案彩陶,組合為基本特徵的,這是華夏遠古文化中以較發達的原始農業為基礎的、最具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
其影響面最廣、最為深遠,大致波及華夏遠古時代所謂九州全境,從某種意義上講,影響了當時中華歷史的全過程。
以‘玫瑰花’為標誌的仰韶文化,同起源於燕山北側大淩河流域以‘龍’為徽的北方紅山文化,在桑乾河上游交錯相會,相互撞擊、聚變,迸發出新的文明火花。
‘華山玫瑰燕山龍’的相遇,拉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帷幕,這正是以華為名、以龍為徽的華夏民族共同體的前身。
姬松不知道這到底是真是假,但可以說明的是,華山在華夏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此時只有山腳到半山腰處才有歷代鑿出的山道臺階,要是姬松沒有記錯的話,這個山道的盡頭應該是後世‘書生回首處’的景點。
不是不想向上繼續開鑿,而是上面山道已經不是一般人可以到達的地方了,由此可見華山的奇險!onclick="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