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李世民巧用外交手段,昨夜就派人面見突利可汗,陳述厲害。

當時的東突厥有兩個可汗,一個是大可汗頡利可汗,另一個是他的侄子,小可汗突利可汗。

而這一局面恰好被李世民利用。

李世民與突利可汗交好,和他結為兄弟,並對他曉以厲害關係。這樣一來,突利可汗也就無心與李世民做對,危機解除,頡利可汗計劃落空。

這也是頡力不得不讓步的原因,自己的盟友都不穩了,還打什麼仗,說不定在決戰時,突利就會與唐朝合力打敗自己。

在李世民以及群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唐與東突厥簽署和平協議,頡利可汗的中原夢落空

雙方於渭水邊,殺白馬,立盟約,訂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約,頡利可汗率兵回到草原,長安危機解除。

李世民用疑兵之計,讓頡利可汗誤以為大唐對他的進攻早已有了應對,所有的空虛只不過都是障眼法罷了,他不敢繼續作戰。

李世民拉攏突利可汗的事,頡利可汗應該已經知道。他既然意識到內部的堡壘已經被攻破,自然也不能一意孤行了

之前大唐在戰場上的勝利,以及執失思力的被囚禁,都讓頡利可汗明白了一個道理,大唐不可能被自己所打敗,此時並不是李世民的對手,他也沒有做好覆滅大唐的準備。

這次會戰,本來就是一次倉促的戰爭。大唐沒有任何準備,突厥也是準備佔點便宜。

但當他發現此時不但佔不了什麼便宜,還有可能和大唐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決戰,這是他們沒有想到的,也是不希望看到的。

對李世民而言,他損失掉的是尊嚴,得到是恥辱。

雖然最後頡利可汗在一番恐嚇之下退兵,但畢竟城下之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而這就是他引以為奇恥大辱的原因。

至於說財物嘛,李唐沒有損失,李世民很清楚,一旦給了突厥財物,長安空虛一事就會暴漏出來,所以他不會給的。

對頡利可汗而言,他的損失可就大了去了。

這一次的戰爭下來,他在李世民這裡沒有什麼斬獲,可出動十萬兵力,那絕對是不小的糧草消耗。

內部分裂再一次被激化,之前他與突利可汗雖然也是面和心不合,但是雙方為了部落的利益還不至於發生矛盾,可是這一次之後,突利可汗有了與李世民這個強大敵人合謀的可能,這也為後來東突厥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是後世人們公認的真理。

在無利可圖之下,頡力也就沒有了繼續發動戰爭的可能,除非他腦子不正常,去打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李世民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化解了這次危機,朝堂眾臣也是同心協力,從各個方面同時對突厥的這次戰爭進行瓦解。

更讓姬松高興的是,原本要送給頡力的物資,這次大唐連顆毛都沒給,這也是之前兩場大戰的威懾。

使得頡力不敢提過分的要求,他現在只想馬上回到草原,在中原的時間越長,越對他們不利。

要是大唐的援軍到來,切斷自己後路,那就得不償失了。

旁晚時分,姬松得到了會盟結束,突厥連夜北返的訊息。